成都文化面孔 天府文化+诗歌传统+以人为本吉狄马加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世界文化名城 成都名副其实
出席2019第二届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讲,成都都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名城。”吉狄马加从世界文化名城谈到天府文化,以及他眼中的成都魅力。“无论是国内的北京、上海、成都,抑或是国外的巴黎、伦敦、纽约、布拉格等等,无一例外有着自己的记忆密码,也有着不同于别的城市的基因。”吉狄马加说。
成都有强大的包容性
记者:您认为,这次举办“世界文化名城天府论坛”的考量以及意义是什么?
吉狄马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讨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当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由于人类又处在一个十分特殊的发展阶段,那就是一个信息化和网络的时代。毫无疑问,这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再加上科技的迅速发展,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也正在朝着智慧城市的方向推进。另外,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世界仍然需要更多的沟通和对话,当下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两种力量正处在激烈的博弈之中,我以为举办这个论坛彰显了一种开放的态度。
记者:我们知道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你认为哪些方面可以令它进入世界文化名城之列?成都想推动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吉狄马加: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我在不同场合都说过,因为它有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和历史,从而使它更具有深厚的文化魅力。熟悉西南和四川历史的人都知道,成都是多元文化的产物,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移民以及族群迁徙,从某种意义上形成了成都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兼容异质文化的能力,我以为,这种兼收并蓄的能力一直到今天都还保持着。另外作为一座现代化城市,今天的成都在很多方面都令人瞩目,比如,在高科技新产业、金融服务、教育文化领域等等,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天府文化”始终有传承
记者:在您看来,您觉得天府文化是怎样一种文化?您个人理解的这种“天府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呢?
吉狄马加:“天府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始终是有传承的,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包容性和创造力,这些年,成都为继承和提升“天府文化”的内在活力以及对外影响做了大量的工作,实际上已经让更多人在认识和了解成都的时候,真切感受到了“天府文化”在这座城市无处不在的动人魅力。近些年,成都对“天府文化”内涵的阐释和定位,我认为都是比较准确的,作为一个作家和诗人,我更看重的是“天府文化”的传承性、包容性、吸纳性以及从未失去过活力的创造性。
记者:一座城的文化可以说是彰显了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发展,那您觉得一座城市应该如何更好地继承和保留自己的文化?
吉狄马加:当然,任何一座城市都必须彰显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这是一个无需再去讨论的问题。但我想说的是,任何一座城市都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呈现,同样,它还呈现着一种精神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传承和延续这种精神形态可能更为重要,成都其实就是一座有着自己独特鲜明精神形态的城市,比如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就是这座城市很重要的一种文化形态,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有关注,但我认为,今后在这方面应该放在整体城市文化的建设上,加大重视力度。
伟大诗歌传统,成都当之无愧
记者:您曾经说过成都应该着重打造“诗歌之都”,是诗歌与光明涌现的城池,这是出于一种怎样的了解呢?如果要把成都打造成一个诗歌之城,世界文化名城,您觉得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吉狄马加:在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举办的时候,我就提出了要把成都打造成“诗歌之城”或者说“诗歌之都”,在我的演讲中还有“成都——诗歌与光明涌现的城池”这样一句后来被媒体经常引用的话,我说成都是一座“诗歌之城”,那是因为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现代,成都都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有着伟大诗歌传统的城市,对这一点,我想不会有任何异议和争论。深厚的诗歌文化和传统,毫无疑问是今天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资源,应该进行很好的挖掘和利用,现在举办的成都国际诗歌周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需要把它作为一个长期打造的文化品牌来经营。
红星新闻记者 陈谋
实习生 李瀚林 龚丽萍
新闻推荐
德国莱茵集团亚太总部项目 落户成都天府新区 罗强英格·宾克劳特出席签约仪式
本报讯(记者常斐曹凘源)昨日,德国莱茵集团亚太总部项目签约仪式在蓉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莱茵国际首席执行官英格·宾...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