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的黉门街经验:党建引领下如何开展精细化服务?
黉门街社区开展社区义诊服务。(黉门街社区供图)
黉门街社区自创的“菜宅送”便民直通车,让社区居民吃上价廉物美的新鲜蔬菜。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钟晓璐刘开怡
24小时可以买菜,菜价比市场便宜近三分之一,娃娃放学后有人管,高龄老人有人送餐到家……
这样温馨的事情,切切实实发生在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
近年来,黉门街社区创立了“菜宅送”“暑期公益托管”“奶奶厨房”“畅行停”“绘本星期六”等服务机制,为社区居民开展精细化服务,这是坚持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的结果。
黉门街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最美志愿者服务社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社区“七个一”工作法被民政部评为“2018年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每年,社区居委会要接待300余批次人员来这里学习社区治理发展的经验。
建起党建认领项目制度
从“单打独斗”到“整体作战”
在黉门街社区居委会,你可能没办法坐下来和工作人员好好聊天。他们有接不完的电话,要跟进新的项目,要解决居民之间一些扯皮的事情。
社区不大,却人口密集,面积0.7平方公里的地盘上,有45个居民院落,常住人口1.8万人,每天的人流量达到10余万人。社区内汇集了川大华西医院、川大华西第二医院、川大华西口腔医院、川大华西第四医院等优势医疗资源。
“在全国来说,还没有一个社区同时拥有四家三甲医院,与医院相关的医疗器械、酒店、餐饮等产业也在这里聚集,相关矛盾突出。”社区居委会主任朱九林说。
由于区位特殊,没有现成的经验,一切只能靠自己探索。如何进行精准化服务、将社区资源进行整合?黉门街社区居委会坚持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依托区域党建平台,建立了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机制。
“我们有个制度叫党建认领项目制度,每个季度召开党建联系会,社区的党组织都会来参会,大家坐下来只谈一件事情:社区能够为单位做什么事,单位能够为社区做什么事?”朱九林说。
2018年的暑期公益托管班,川大华西第二医院党委承担了这个项目的大部分费用;去年的植树节,由辖区的党组织认领:有的出钱,有的出树苗,有的负责树苗维护。
2018年,黉门街社区共有5家非公企业成立了党组织,发展了3名非公企业党员。同时,进一步推行“党建项目认领”,与川大华西医院、川大华西第二医院、川大华西口腔医院、川大华西第四医院这四家三甲医院,川投集团、龙德集团等24家单位签订了共驻共建合作协议,引导驻区单位和社会组织积极认领党建服务项目66个,服务居民达2000余人次。
“畅行停”共享停车服务整合资源解决就诊人群“停车难”
黉门街社区,每天会有很多患者来就诊,周一到周五的人流量达十多万人,周围路段经常出现严重堵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停车难。社区社会组织居民服务中心主任王有蓉说,医院车位紧张,人家来找半天,好不容易找到车位了,可能挂的号又过了。由于没找到车位,就免不了出现乱停乱放等现象。
居民上班后,家里的停车位就空出来了,能不能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既解决了就诊人群的停车难问题,也可增加社区居民的收益?
有了初步想法后,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走访宣传,引导居民将上班时空闲的车位拿出来共享。
这个名叫“畅行停”的共享停车服务项目推出后,平均每天提供近千个车位。对居民来说,上班时间闲置的车位能来一些收益,对病人家属来说,缓解了停车难问题。
“我们想达到的效果,不仅仅是方便社区居民,我们也希望方便经过的人员,这样能避免很多矛盾的产生。”王有蓉说。
记者了解到,“畅行停”项目接下来还有进一步规划。王有蓉说,现在的停车方式还需要人去引领,会耗费很多的人力,也存在安全问题,我们准备推出更加智能的方式,让有停车需求的人可以提前网上预约,并在路口安装LED显示屏进行引导,提前告知车位数量、车位位置。
探索“市场+公益”模式逐步转变传统社区经费供给模式
“成都一共有4400多个(村)社区,平均一个(村)社区一年的经费为两三百万,总共加起来是一笔很大的财政支出。”朱九林说,2017年,成都市委主要领导到社区调研,专门提到社区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并提出黉门街社区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方式造血。
2018年4月,黉门街社区成立了成都首家社区公司,随后又发动了很多愿意参与到这个项目的公司,着力打造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服务圈。
社区公司通过“公益化+市场化+长效化”运营模式,运用市场机制与社会资本合作,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到社区服务中。社区公司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填补社区一些方面的服务空白。
为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性,社区公司还向居民开放股份认购渠道。让居民成为消费者加股东,会更加上心。社区公司把这些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共建共治共享意识增强了。
朱九林说,目前已有18名社区居民入股认购了公司28.5万元的企业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还专门成立社区公益基金,开展扶贫帮困、助老、助残、社区居民及子女教育等公益项目。
朱九林告诉记者,通过成立社区社会企业,逐步转变传统社区经费供给模式,将以往的“政府驱动”向“多元供给”转换,用公司的公益项目和社区居委会入股收益,双反哺社区发展。同时,通过股份认购,社区居民和工作人员有了增收渠道,为其他社区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目前,社区社会企业已实施的项目有乐邻康养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奶奶厨房、城市森林读吧、智能共享书屋、红旗新零售等6个。
记者了解到,社区社会企业成立一年来,通过项目落地服务居民实现现金流,企业市场估值3000万元,产值200多万元,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盈余。反哺社区公益基金10万余元,开展帮贫扶困、养老助残、关爱儿童等公益活动52场次,服务人群达5000多人。
新闻推荐
出行平台又开启了聚合平台模式 美团搅局滴滴变脸 网约车又掀流量大战
■沈婷婷天府早报记者冷宏伟在打通全出行平台之后,出行平台企业又开始了聚合平台的竞争。近日有消息称,滴滴将在AP...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