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孩子们书写的成都

成都商报 2019-06-29 02:13 大字

“书写成都”是由成都商报成都儿童团发起的以“行走+书写”为核心的主题研学活动,旨在带领孩子们以大成都为研学半径,从多个维度对本土文化进行探访。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有超过100名小朋友和我们一起,从成都漆艺、川菜文化、成都街巷、古蜀之音四个角度,对天府文化进行了深度了解。丰富的研学体验活动和专业的写作指导,让孩子们不仅收获了全新的文化体验,文字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我们特别从海量作品中挑选出4篇不同主题的优秀作文,来看看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吧。

我和成都漆艺

成都苹果树下教育培训学校四年级 刘书言

指导老师:李杨

最近,我参观了成都漆器厂。参观完车间后,我们来到了成品室。这里摆放着许许多多漆器,它们做工细腻,表面泛着柔和的光泽。这些漆器已有些年月,但我一下就注意到了其中的一件漆器。

这件漆器名叫《凤戏牡丹》。远远看去,像漆黑夜空中挂着的淡黄色的牙月儿,但走近一看,发现原来是在乌黑发亮的圆盘中间展翅高飞着一只呈弧形的金凤凰。凤凰有三根很长的尾羽,每条尾羽的末端都有个黑色的爱心,爱心里镶嵌着一些雨滴状的珍珠贝碎片。碎片随着观看角度的不同,会反射出淡淡的彩色光泽。我再凑近些,就可以看到每根金色的尾羽都由数不清的绒羽组成。这么精细的雕工,不知花了多少心血,真是“此工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呢!

我微微偏了偏头能看见凤凰翅膀上又粗又长的羽毛有几种颜色,主要是金色的,其中夹杂着少量橘色和银色羽毛。这些羽毛向不同方向张开,像风在它们中间穿过,银橘色的光芒闪闪烁烁。神气活现的凤凰顶着九根长而蓬松的冠羽,正瞧着身下一大团一大团的牡丹花。天姿国色的牡丹有的盛放着抬头望着凤凰,有的含苞待放羞羞答答地低着头。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成品室,跟随老师来到三楼的一个房间。老师介绍完漆器的知识后,我们欢呼雀跃地迎来了DIY环节——制作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手机支架。

我拿到空白的木头支架和几只彩笔后,思索了半天:画什么呢?奔跑的鹿?飞奔的马?柠檬黄的小花儿?还是……最后,我画了一只昂首挺胸的小鸟站在开满红色花朵的树枝上。这天是母亲节,于是我再在支架背面画上一颗朱红色的爱心,下面写上“爱你的女儿”,妈妈肯定喜欢!

漆器技艺传承了几千年,如今仍然可以为我们的日常生活“锦上添花”!

舌尖上的美味——蛋烘糕

成都苹果树下教育培训学校五年级 陈宏浩

指导老师:卜俊文

蛋烘糕虽小,可是它的制作工序可不简单。准备好鸡蛋、面粉、酵母等材料,就可以着手制作了。

首先,把鸡蛋打入大碗中,用筷子或搅蛋器搅成均匀的蛋液,面粉用细筛筛入蛋液中,视情况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成糊状。用筷子或搅蛋器把面糊挑起来,如果它像一条细细的自来水流下来,稀稠度就正合适了。加入少量酵母粉,搅匀,静置半小时左右。

在等面糊发酵的同时,可以制作蛋烘糕的馅料。青椒土豆丝馅、芽菜肉沫馅、酸辣豇豆馅、草莓酱馅、奥利奥奶油馅、白糖芝麻馅、老干妈牛肉馅……这些都是蛋烘糕的经典馅料。

烘糕锅放在火上烧热后,迅速用浸有油的纱布把锅底均匀地擦一遍。用汤勺将已发酵好的面糊舀入锅中,手拿起锅顺势转几圈,使面糊在锅里分布均匀。盖上锅盖,小火烘制。一两分钟后,揭开锅盖,香气随着热气一下子飘散开来,勾起了观者的食欲。待烘糕边沿微微翘起,这时它的四周一定是脆脆的。这时,只需放入自己喜爱的馅料,用夹子把蛋烘糕对折夹起,一个美味的蛋烘糕就大功告成了。

此时的蛋烘糕,外皮焦黄,馅料饱满,蛋香混着馅料的香味,伴着它的余温慢慢向四周浸开,使人垂涎欲滴。趁热咬一口,松软的烘糕夹杂着馅料的万种风情弥漫在口中,让你有欲罢不能的感觉。

蛋烘糕,是成都的传统小吃,它的美味使人回味无穷。我希望这舌尖上的美味,把成都的美食和文化传遍全世界!

来到望仙桥边

成都苹果树下教育培训学校六年级 牟家熠

指导教师:吕丹

黄桷树下,清凉而寂静,蝇和蜂飞到树荫下,它们嗡嗡嗡的声音也变得分外温柔;油绿色的青草,不掺杂一点金黄,鲜洁可爱,平铺到远方;修长的花茎兀立着,也不动颤,似乎已经入了迷梦;树的矮枝上面悬着无数黄花的小束,一呼一吸,芳香沁了肺腑,而肺腑也欣然吸入芳香。

河流那边,远到地平线上,一切都是灿烂辉煌,不时有微风掠过,吹皱了粼粼的水面,一层薄雾笼罩着整个街道。鸟声寂然,在酷热的正午,鸟向来是不歌唱的,可是,纺织娘的呵呵鸣声却遍于四野。听着这热烈的生之鸣奏,使得安静地坐在清幽的树荫下的人们十分愉悦,又勾起深幻的梦想。

来到望仙桥边,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不是桥。

望仙桥被那两棵粗壮的黄桷树夹在中间,深灰色的石桥两旁精美的雕刻,以及活泼的孩子们——这便是我们到来时眼中所装着的一切了。走上望仙桥,脚底和晒得微微发烫的石桥面摩擦着,接触着,来回的亲吻,才不舍地离开灰色的石块。脚底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孩子们欢快地跳动着,观察着,触摸着,感知着这桥与自然的奇妙契合。

望仙桥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一个美丽的传说——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是太上老君的生日,那时各路神仙都要赶来为他庆祝生日。而地上的老百姓也盼着在这天一睹仙人的面容,因而汇聚到这座桥上。

“神仙到了吗?”

“还没呢,我看看。”

“快看,我见到神仙来啦!”

大家盼望着与神仙见一面,即使擦肩而过也好。因而这座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望仙桥。

望仙桥上,我手抚古老的望柱,品味着、欣赏着栏板上雕刻的三国故事。哦,这是草船借箭!哦,这是七进七出长坂坡!哦,这是……在老师的讲解中,我们又一次走进了三国,走进了成都的桥,走进了成都的街巷,书写美丽的成都!

古蜀之音——永陵博物馆

苹果树下教育培训学校二年级 陈昕航

指导教师:敬迪

今天的我是永陵博物馆门口第一个到达集合点的人,因为太想知道永陵里面的故事啦!当然,我们成都人也把它叫做王建墓。

走入馆内,便听说王建墓是唯一的地上墓室,在一座小山丘里,只用下几个台阶。很快,里面一股阴森的冷气吹来,不用老师说,我也知道这里是墓室了。老师告诉我们王建墓分前中后三个墓室,藏有很多珍贵的文物。

进入墓室前室,映入眼帘的朱红色大门上,有像小馒头一样凸起的圆形铁钉,金灿灿的,一共有一百三十二颗呢,地上还写着“东川,金水。”

走过大门进到中室,中间摆放着王建的石棺,不过据说里面并没有存放王建的尸身,我问了老师,老师回答:“第一种可能,是被火毁掉了;但还有第二种可能,就是被当时的盗墓贼偷走了。”这下我觉得真是可惜。

跟着老师绕着石棺前进,蹲下身子,就能看见石棺侧面用宝相花和方框,隔出了二十四个格子,里面雕刻着二十四个长得很胖的美女,她们演奏着各种古代乐器,其中还有一位乐伎很忙,不但右手敲击着怀中圆圆的鼓,左手还摇着像拨浪鼓一般的乐器。她的名字也很长——击鸡娄鼓摇鞉牢伎。

在第三段墓室里面,有一尊长得很帅的石像,他的身边刻有龙等动物。我猜这应该就是王建的石像了吧。

从墓室出来后,我们来到二十四伎乐展示厅,这里复原了二十四伎乐的唐代乐器,鼓的种类是最多的,也有笙、箜篌等很多我不认识的古乐器。最有趣的是还有树叶,它居然也是一种乐器。

在这些乐器中我最喜欢古筝,因为唐代古筝是十三根弦,弹出的乐音很好听。我闭上眼睛,想象着把展柜里的古筝放在面前,轻轻拨弦,就仿佛自己也回到了古时候一般。

新闻推荐

小说家张翎:我为何很少写散文

【编者按】小说家张翎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获英国文学硕士和听力康复学硕士学位。现定居于多...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