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方便的路给市民 “十八般武艺”护地铁 市政协委员视察调研一环路综合整治工程
一环路施工现场
一环路的青羊宫节点,也是困扰周边群众多年的堵点。对此,市政协委员、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科技处副处长赵虹燕深有感触:“每次经过这一段,等红绿灯都得等上三四个。”
然而,随着今年一环路道路综合整治工程的全面启动,这样的“叹息”将得以改观。青羊宫下穿隧道将进一步延长——从原有的500米加长至1.2公里,这也将使该片区的交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昨日,市政协委员们来到一环路道路综合整治工程现场,实地了解一环路综合整治的施工情况及进展。一边认真聆听讲解,一边提出建议意见。他们也与众多市民一样,共同期待着一环路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完成建设,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
还路于民
在现场施工场地狭窄的条件下
完成所有扩建工程
如果把成都的路网比作人体的血管,那么一环路必然是一条“主动脉”。那么问题也来了,对“主动脉”进行大改,势必产生“大动静”。如何把“动静”尽可能压缩,最小程度减少对市民的影响?
“既要和地铁打围施工有效结合,又要考虑机动车道的通行,还要保证连接道路、周边居民出入口和人行道的畅通。”项目建设方成都城投建设集团工程管理一部部长李堃直言,特别是需在确保一环路全环双向4车道的通行条件下进行施工,交通组织难度极大。
但是再难也不能影响群众出行!这条“军令状”在项目立项之初便已确定。“就是要把最方便的路让给市民走!”李堃说,“还路于民”就意味着现场施工场地会异常狭小,同时还需要多次倒围。
全环不受地铁影响区域分13段施工,采取分幅3次倒边,到了深夜,就“蹭用”公交专用道运输材料……听了李堃的介绍,同为建设领域的市政协委员、中节能建设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岩土六公司总经理彭浩轩感叹连连,“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既要保持完美完善,还要做到实用实效,难度可想而知。”彭浩轩说,希望市民能够理解项目带来的不便,也希望相关政府部门能够支持项目建设,推动项目尽快完成。
地下施工
数十根不同粗细的管网纵横交错
精确探测每一根管线
一环路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另一大难题,是深埋于地下的管网。毕竟也有“30多岁”了,这些曾经服务过万千家庭的地下管网逐渐老化,同时呈现出设计标准偏低、容量有限等问题。
这一次改造,全环需新建污雨水管网各2根、自来水配水管道2根及输水管道1根、燃气管网高危管换管、部分路段通信、电力管道扩容。
可还没等到“新建”,开挖前所遇到的问题就给施工人员出了不小的难题——老城地下管线复杂难辨,数十根不同粗细的管网纵横交错,稍有不慎便将伤到管线。“开挖前必须采用人力精确探测每一根管线,随后再进行人工开挖,才能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工作落实到位。”李堃说,在施工的同时,还需要在保障老管线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开展施工,“所以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运用了支护桩,土体注浆、管道临时修补等保护措施,确保老管线安全及正常运行。”
当然,施工人员的顾虑还不止如此——一环路西半环涉及地铁5号线6个站点,东半环涉及地铁6号线7个站点,如何保证既有和新建的地铁安全运行?支护桩、顶管、降水、注浆……建设施工的“十八般武艺”连连派上用场,纵使工序较复杂,但也做到了对地铁影响区域的有效保护。
“不来现场看看,真不知道一环路建设者的辛苦。”市政协委员、成都富临长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曹姝卉一边说,一边为正在施工的工人递上饮用水,“建设者们为了这条道路建设想了这么多办法,付出了这么多汗水,令人感动,希望市民对施工中所带来的不便给予更多理解和包容。”当然,曹姝卉也同大伙儿一样期待着,一环路道路综合整治项目能早日完工,继续肩负起“主动脉”的城市通道之责。
记者手记
暂时的不方便
是为了今后的更方便
有幸作为记录城市变迁的一员,记者已多次深入一环路道路综合整治工程施工一线采访,用手中的笔记录着这条“三十多岁”道路的点滴变化和建设者们工作中的无数感动。
炎炎烈日下,工人们顶着烈日汗流浃背紧张作业;狂风暴雨里,他们还坚守一线排查各类隐患保障安全。对于他们来说,工期就是“军令状”,质量就是“生命线”。采访中,一位在一环路经营了10多年的个体户告诉记者,虽然因为施工导致生意受到一些影响,但他充分理解:“从短期看是受到一些影响;但是长远来看,不久后这里就是一个更现代、更巴适的路段了!”诚如这位个体户所说,工程施工的确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一系列不便,但也请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吧!因为,暂时的不便,是为了今后更加的方便!本报记者 张家华 摄影 张青青
新闻推荐
■天府早报记者胡潇潇说到端午节,大家肯定会想到吃粽子、划龙舟、饮雄黄酒等,但在很多成都人的端午节中,还有一个重...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