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刚:扫出个金牌城市解说员
扫一扫,看一路,听一路
想象复原图:蜀汉时期的南市周波 供图
了解成都,扫一扫方便又有趣
蒋蓝 摄影
本报记者 蒋蓝 文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嘉宾
舒大刚,1959年生于湖北襄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10余种,发表文章130余篇。先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国孝经学史》、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儒家文献学”(成果《儒学文献通论》三卷,任主编),与哈佛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电子版《宋会要辑稿》”研制。目前正从事国家“211工程”“985”建设项目《儒藏》编纂(任首席专家)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书》整理等大型项目。
提要
5月28日,“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历史记忆和现在”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召开,来自各高校、学界的近百位学者聚在一起,分享了这一场学术盛宴。
川大博导舒大刚在会上作了《让历史复活:二维码成都街坊古迹典故讲述系统》的主题发言,介绍自己的团队创新性地应用二维码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唤醒成都的历史记忆,推广成都的城市名片。
会后记者对话舒大刚,听他讲述自己对成都“爱之深,夸之甚”外的反思,以及对世界文化名城“心中的向往”。
对话
世界文化名城的七大要素
城市设施的先进性、常住人口的国际性、历史记忆的悠久性、人文价值的普遍性、文化艺术的特殊性、建筑格调的特别性、诗书礼乐的优雅性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舒老师眼里,一座城市能否跻身世界文化名城,其基本要素有些什么?
舒大刚(以下简称舒):评价世界文化名城,不仅以政治、经济、人口为评判标准,其城市传统非常重要。传统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更是这座城市继续发展的根脉所在。事实上,目前世界名城大部分都是以自己的传统建筑、优美文化著称于世,城市的布局都是由历史悠久、最为传统的建筑群作为中心和依托,以独特文化和人文精神为灵魂,然后向近现代延伸,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强调现代与传统的高度融合。
究竟什么是文化名城?官方也许有种种标准,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似乎还可以讨论,我只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文化名城应该具备怎样的要素,或者说是我自己心中的向往,那就是:城市设施的先进性、常住人口的国际性、历史记忆的悠久性、人文价值的普遍性、文化艺术的特殊性、建筑格调的特别性、诗书礼乐的优雅性。
目前成都的城市建设已非常先进,蜀道不再难,而且已实现了蜀道通天下;生活设施、商业网点都很到位,给常住者和暂住者提供了方便;青山环绕,绿水穿城,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加上成都人民乐善好客,热情包容,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成都已然成为与各族共居,与各国人民交流的中国西部第一中心城市。所有这些,在硬件建设上,成都无疑具有先进性和国际性。但如果要将七项要素都拿来考察,还是有一定差距,尤其在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方面。
记:这是舒老师对文化名城的高度概括,要把这七大要素展开的话,那就是一部书了!第一条,就很切合蜀地的历史变化……
舒:这些年建设的最大成就是大规模地改善了交通。历史上,蜀道之难是有目共睹的——当年,扬雄的两个儿子因长安城的瘟疫,相继离世,扬雄为了把儿子的灵柩送回老家成都,就费了不少周折,几乎家产耗尽,一贫如洗。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春天,苏轼和弟弟苏辙在父亲陪伴下离开家乡,踏上了进京赶考的路途,他们走出剑门,翻越秦岭,驴骡竟然累死在山道之间。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非虚语。但现在,随着西成高铁修通,从西安到成都三四个小时就到了,可谓神速!不过,蜀道艰险这一特点,也并非全是坏事,四山环绕,一水通航,栈道千里,无所不通,这种半封半闭,亦通亦塞,相对独立的形势,恰恰保有了成都这座城市文化的诸多特殊性。今天蜀道一日千里,便捷性有目共睹,但历史文化的个性不能丢失了。
记:一座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名城,不仅要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古建筑,还需要体现传统文化精神、具有传统元素的新建筑。
舒:无论哪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的衰减都是大趋势,历史、城市特征、语言、风俗等均在不同程度地流失。如果城市管理者觉醒得较早,这座城市就会保护得好一些,并能实现世界进程的一体化。但是,中国很多被“现代化”的城市在迈向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大拆大建,造成历史普遍失忆,人文大量缺失,文艺单调,建筑西化,诗礼传统丢失,似乎这还不够,对街道、社区的命名也一味崇洋,我觉得这是欠妥的。试想,一座城市失去了可以触摸到的历史文化特质,何来历史文化名城呢?所以,文化名城远不只是一个称号,它必须是历史的延续,是文化的存在,是人文精神的张扬,也就是城市文化必须活着,让人舒服,流连忘返。
让本地人重温过往,让外地人了解成都
城市不像景区,有专业的解说员,所以这些复原成都历史文化的二维码,就是成都的城市解说员
记:成都市即将在主要街区设置城市二维码,这是传承城市记忆的一个好举措。
舒: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将历史记住,使文化复原。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等几家单位参与了这一城市名片的落地与推广,由专业团队后期制作,首先邀请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讲述成都的街巷历史和故事,制作之后,只要游客用手机扫描一下设立在大街小巷的二维码,立即就可以看到街巷故事的视频,对成都历史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让历史复活,正是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
城市不同于旅游景区,不可能像景区那样有专业解说员。所以说,这些城市的二维码,就是城市的解说员。
记:除了传播街巷故事之外,还有什么考虑?
舒:成都历史上的名人灿若星河,光耀大地,我们对历史建筑、历史故事、文化名人、宗教信仰,甚至在成都发生的道学政商、古今中西等事件,进行梳理选择,把这些成都故事、名贤言行做成形象生动的图文,再采用二维码的方式予以推广和传播,让本地人重温过往,让外地人了解成都,应该是一件十分方便有趣的事情。
记得我前几年去莫斯科访问,深切感受到这个城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并不多,历史文化却保护得非常好,涉及名人故居、塑像、纪念碑、墓地以及诗文、故事等,都有很好地保留和展示,游客很容易就可以获取相关资料,置身其间,浓郁的历史氛围让人肃然起敬。所以说,历史之于文化名城的文与城,其实是为时间托举起了一座文化丰碑,一种人文信仰。
天府人文精神的五个合一
“法天则地,三才合一;尊道贵德,三教合一;形上形下,体用合一;明体达用,知行合一;亦人亦神,仙俗合一”——一家之言,后人应“扬弃”以待之
记:在您看来,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发展成都的历史与文化?
舒:其实宗旨就是各美其美,互美其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每个城市都应当挖掘其原有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首先要突出个性,同时也揭示共性,最后成就多样性,获得永恒性,这是存续五千5000年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观提供的中国智慧。根据我的学术研究,天府人文精神,具体来讲有“五个合一”:
其一,“法天则地,三才合一”。天地人一体的观念,蜀人最早形成,比如三皇观念,中原是伏羲、女娲、神农,巴蜀则是天皇、地皇、人皇,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坛”,下地、上天、中人的结构,就是早期蜀人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形象表达。
第二是“尊道贵德,三教合一”,在宗教信仰方面,巴蜀体现出巨大的包容性,首先是“易、儒、道”合一(如严君平、扬雄),然后是“儒、释、道”合人(如龙昌期、三苏父子等),近代尹昌衡、段正元等甚至提出“五教合一”(外加耶、回),当代哲学家萧箑父又总结为“漫汗通观儒释道,从容涵化印中西”。
第三,是“形上形下,体用合一”,本着道本器末的观念,蜀人讨论学问既注重形而上的玄学思考,又重视形而下的世俗问题,刘咸炘总结蜀学是“玄而不虚”,就是这个意思。扬雄在《太玄》里,以“天玄”“地玄”“人玄”的形式,既讲道之本体的玄,又讲人事利钝的实。这意味着,巴蜀人追求形而上的精神活动,也追求形而下的实践。
第四是“明体达用,知行合一”,在务虚与务实两个向度上,蜀学也具有体用合一的价值取向和地缘特点。
第五,是“亦人亦神,仙俗合一”,相传开明之前的古蜀王均仙化而去。在古蜀仙道文化影响下,汉朝以来,巴蜀区域一直有追求成仙的传统。在蜀地,“地上人”和“山中仙”是一体的,是人生追求的几个阶段和目标,所以,“亦人亦神、仙俗合一”也是本土传统文化的信仰特征。
我们讨论的是我们的成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座世界文化名城的种种条件,难免“爱之深,夸之甚”,当然,这体现出的是我们对家乡的热爱,对研究对象的喜欢,对先哲圣贤、思想家们的“同情之理解”。只有同情地理解,才能客观地评介、批判地继承。当然,上述“五个合一”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后人应持“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林田环绕,共生天府林盘的优美
“睹乔木而思故家”,高大的乔木往往是诗礼传家的象征,是维系一个区域的感情树和消息树
记:据我所知,目前成都平原尚有近10万座林盘,在保护和开发方面,不知道舒老师有何看法?
舒:在我看来,天府林盘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历史大树类型林盘,一是现代经济林木型林盘。保护天府林盘应该从记住历史、活在当下两个向度来进行合理化保护。古人讲“睹乔木而思故家”,高大的乔木往往是世家大族、诗礼传家的象征,古树木往往成为维系一个区域的感情树、消息树,这些林盘目前已经不多了,自然应当进行抢救性保护。
我注意到,尤其在一些现代经济林木型林盘里,出现了树木品种较为单一,甚至盲目引进外来品种的现象。最能体现天府文化景观的桤木、梓木、梨木等,现在基本已经看不到了,也少有人去种植。这会产生一些什么遗憾呢?比如,我们弘扬杜甫的伟大精神,可是要找到他诗歌里描写的那些成都本土的寻常植物,现在基本上是不大可能的。我个人认为,有关部门应该重视成都的植物品种构成,文化名城不仅仅是城市、道路的营造,还有对传统生态格局的合理延续和发展。另外,城市四周也不能尽以林木带替代庄稼,应当科学规划,使庄稼与林盘相互环绕,这才是天府林盘应该具有的优美形态。
手记
2019年5月28日成都
5月28日上午8点,来自四川各高校、学界的近百位学者齐聚“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历史记忆和现在”学术研讨会。这是四川大学“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研究课题组”酝酿多时的一场学术盛宴,学者们来自历史、地理、考古、宗教、文学、建筑、城市史研究、园林景观等领域,围绕成都这座具有4500多年城市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并伴随着成都市跻身“中国十大古都”的地位确立,进一步研讨如何更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凝练城市精神、扩大城市影响力和提升美誉度,深刻梳理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成都,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成都不仅是一座具有4500多年城市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都城之一,从宝墩古城到金沙遗址,在先秦时期先后有五代古蜀王在此建都,创造了灿烂的宝墩文明、三星堆文明以及金沙文明。古蜀文明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以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秦以后,成都先后成为蜀汉、成汉、前蜀、后蜀等重要政权的都城,成都的都城历史在千年以上,这在中国都城史上可谓特殊的城市样本。
近年来,成都市提出了把发展“三城三都”(即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以及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作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之一、何平教授的发言让人眼前一亮。他指出:成都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谱系里拥有不可复制的三个第一:“第一,成都是道教发源地,世界上类似的城市是耶路撒冷;第二,成都拥有中国文学伟大的景观,诗歌之都的美誉蜚声海内外,成都丝毫不逊于英国的爱丁堡;第三,成都是蜀汉三国的重镇,成都实现、延续了亚洲儒家文化圈的历史想象,这类似于罗马古城。”他认为,在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只要做好城市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工作,成都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名城。
四川省郭沫若学会会长、著名历史学者彭邦本教授在现场详细讲述了天府文化的承前启后过程,作为巴蜀文化核心区域与高地的天府文化,其特质魅力可概括为:“开放包容、诚信节义、喜文好艺、标新立异、知快守慢、道法自然……城市要提升文化潜力,而城市的文化潜力就是城市人的文化潜力。”
作家李贵平作为媒体人,阐述了他多次行走川藏茶马古道的感受,提出了成都作为历史名城的文化、经济输出,充分体现了本次学术会议的开放性。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谭平则进一步梳理了数座拥有不衰吸引力的世界名城的历史,指出:“成为一座被人仰望的城市,这座城市无疑是精神的凝聚之地,同样也是智慧、财富的汇聚之地。”
新闻推荐
付彪高考、中考即将来临,为了给考生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休息和考试环境,日前成都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发布关于今年高考、...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