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手之劳”间透露着城市的温度
“串串可以不吃,人一定得救!”5月17日晚上8点多,成都市龙泉驿区一对医者夫妇出门吃饭,偶遇陌生大姐哮喘发作,两人果断出手、分工急救,争分夺秒地为大姐争取治疗时间。此事经红星新闻报道,在网络引起热烈的反响。人民日报公众号也予以转发、点赞。短短几个小时,该报道便有数十万阅读,网友评论上万条。大家在为这“最美两口子”点赞,也是为“成都温度”点赞。
不过,置身舆论热捧的中心,医者夫妇却显得很平静。在接受采访时,他们表示,“其实就是举手之劳,我们是医生,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也是我们的本能。”
明明做了好事,却将自己的行为看得很轻,这种淡然的行善姿态,我们见过太多太多,这对他们所在的城市成都来说,更是如此。
如果你的记忆依然温热,或许你还记得,那位名叫吴松的交通协警,在地铁上,他一只手玩着手机,另一只手拽住身旁的轮椅,用脚抵住车轮,默默地为这位特殊乘客送去一份安稳;或许你没忘记,那位不愿透露真实姓名的“开道小哥”,在红星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救护车被堵在途中时,是他,骑着摩托车,沿路敲打车窗,示意车辆让行,为生命疏导出一条救援通道……
回望与聆听,就像医生夫妇一样,淡然的一句“举手之劳”,是他们不约而同的一致回应。
是的,医生夫妇在路上救人,协警在地铁上帮残疾乘客固定轮椅,摩托小哥顺路疏导交通……这些善行善举真的只是“举手之劳”。但有时候,“举手之劳”也可能救人一命。
这些细小易行的善举,默默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传递着知善行善的人格力量,感染一群人、一座城。而一座城的温暖,又会转化为自觉自发的个体善行,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回馈。
这一个个向善之心、行善之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的力量,更是一个城市精神与文化的修养。就此而言,“举手之劳”并非“不足挂齿”,它也能成就大爱大善,值得我们珍视和鼓励。
成都其实历来都不乏这类古道热肠之人。这与成都人友善的历史基因有关,也离不开对向善文化着重施力。当前,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不少城市都在积极培育向善的城市文化。而有着“天府”之称的成都,更是将“公益友善”写进城市文化。成都人的“暖”,显然离不开这块土壤的孕育。
没有人不向往充满互助的温情世界。我们需要英雄壮举,也需要“举手之劳”。每一个微小的个体,都拥有这份缔造的力量。它需要我们遵从内心的道德呼唤,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向善指引。唯有如此,才能激活更多的道德正能量,缔造出更多像成都一样的“暖都”。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张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李科)高校怎样通过自身在艺术教育领域方面的发展助力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5月25日,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