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胸襟
雷文景先生所著的《大师们的成都岁月》一书,记载了钱穆和顾颉刚两位大学者之间的交往,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顾第一次向钱约稿,钱寄了一篇《刘向歆父子年谱》,此文发表于顾当时在北京编辑的《燕京学报》。须知,此文所阐述内容与顾颉刚的史学观点相反。仅此一事,即可见出顾在学术上的宽广胸怀。”允许与自己学术观点相反的文章在自己所编辑的报刊上发表,说明顾颉刚在学术研究上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而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对钱穆这个“观点不同者”的帮助,他曾大力推荐钱穆到齐鲁大学任教:“他(顾颉刚)在推荐钱穆到成都任教时给齐鲁大学校长写过一封信,其中笔墨完全看不出他所推荐之人是与自己观点相异之士。相反,满篇不惜赞美之词……”如此坦荡胸怀,使钱穆深为感动,以至于到晚年时也念念不忘:“钱穆在晚年回忆起顾颉刚对他的几次推荐时未忘知遇之恩,并说:‘此种胸怀,由为余特所欣赏,固非专为余私人之感知遇而已。’严耕望也在回忆中说到他的老师钱穆‘每提起此事,总感颉刚先生之胸襟,最不可及!’”
众所周知,朱光潜与蔡仪都是中国著名的美学大家,但两个人的美学观点却迥异。著名学者柳鸣九先生毕业后分到文学研究所工作,在蔡仪主持的《古典文艺理论译丛》中担任编辑工作,据他回忆:“在编委会中,朱光潜和钱钟书一样,也是一位特别重要的编委,在工作上也得到我的上司、主编蔡仪的格外尊重。虽然他们两人的美学观点针锋相对,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蔡仪就发表过长篇论文,对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进行过相当激烈的批判。如果光从蔡仪在工作上对朱光潜的尊重来看,你根本看不出他们在美学问题上是两个‘死敌’。”
虽然学术观点不同,但在生活中却尊重对方甚至向对方提供帮助,这就是大学者的胸怀,这种宽广的胸襟和气度,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文/唐宝民
新闻推荐
“一带一路”成都国际乒乓球公开赛举行“公益行”活动乒乓器材送进校园 孩子们格外开心
昨日,成都银行杯“一带一路”成都国际乒乓球公开赛在青白江文体中心揭开战幕,而作为本届赛事的配套“公益行”活动,成都市全...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