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群不散
几年前,微信开始流行,便喜欢上这平台。不仅信息量大,和朋友交往互动方便,还可以随时记录看到想到做到的,编辑文字图片发到朋友圈,很有点不矜持的卖弄。
然后有了各种微信群。大大小小,小到仅三人、最重要、被置顶家庭群;大到抵满500人上线的学习工作群,中间还有人数不等、功能各异、五花八门的群。
微信群没有分类标准,我简单分为三类:家人群、朋友群和工作群。分类之中有交叉,家人、朋友、同事身份时常会重叠,有时新入一群,总会发现几位熟悉的头像。
同一性质的群,一般又分出几个小群,比如单位群,又分医生、护士、科室、工会、党员等等一系列分工明确的群,方便工作的开展,好比子集、并集、交集等多种形式存在。一些关系好的同事,还会因为某种目的,再组建小规模的群。一般群越小,关系越紧密。
以群存在的时间,还可以分为临时群和长期群。临时群是参加一次活动,临时建群,活动结束解散,比如一次旅行。长期群,一种是家人朋友,基本上是终身;一种是因为某项任务或工作,需要资源信息及时传递组建的群,期限长短视任务完成情况而定,比如你加入一个学习群,学期结束退出,或者工作变动,退出原公司群。
今天,赵医生不在这里分析微信群的成分和作用,只想写写一个特殊的群。这个群成员的身份最为多样化,女性偏多,基本上是陌生人,一旦入群,却立即无障碍交流,话题很多不会冷场,对大多数事情能产生共鸣,迅速达成共识采取行动。
有朋友已经猜到我说的是什么群了,是滴,家长群:一帮为了熊孩子学习和吃喝拉撒操碎心的爸爸妈妈们。学校的伙食差了、教室空调坏了、换班主任了、开运动会了……大大小小的事情,妈妈们唱主角,爸爸沉默少言,但男人一说话往往有份量。
我要写的是儿子成都室外高中家长群。必须要谢谢这个群,是因为赵医生开始写作,在这个群里得到了最多的支持。一个大群,总是有人潜水,有人冒泡,有人唱主角,孩子成绩不出色,爸妈底气就不足,赵医生心态不好,看别人欢论,总有些酸葡萄心理,于是很少冒泡,直到那一天。
儿子高二那年的国庆节,其乐融融的假期。7号小子返校,爹妈叮嘱万千:不玩手机,专心学习,打好基础,备战高考。小子答应得爽快:遵守校规,不带智能手机到学校。看到儿子懂事,为娘甚是欣慰,和他依依惜别、泪沾衣襟,先一步出门返回达州。
还没进家门,老师的短信便进了手机,称儿子又带智能手机到教室。当时那个气啊,怒火腾腾燃烧,心里把臭小子骂一万遍,怎么这么不知轻重,不为前途努力,更气人的是辜负我们的信任,君子无信不立,对于一心要把儿子培养成君子的赵医生,觉得道德问题超过能力。
老公推波助澜,立马订了第二天中午的火车票,计划在儿子下晚课后,现场戳穿他的谎言。于是,不辞辛苦8号中午又请假到了成都,晚上9:30,等在学校大门口,第一次高中等他放学,才发现有那么多的家长接孩子。
想看看儿子会不会有其他行为,便一路跟踪,小子步伐很大,急匆匆地进超市买了吃食,便往家里赶,跟在他身后须得一路小跑,心里既生气又庆幸,至少没有进网吧。
当我神兵天降出现在儿子眼前,并没有看到小子谎言被揭露的惊惶。他叹气:好多学生都带了手机的,莫这么紧张。并反问:你们那时候光学习不玩吗?想起在被窝里打电筒看《窗外》,课堂上被老师收缴《射雕英雄传》,我一时无语。
当时感叹和儿子戏剧般的交锋,决定要把这些记录下来,那一年开始了写作。没有专业的写作技巧,没有洞悉世事的深邃思想,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只是把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素描一样地写出来,当然儿子是我着笔的重点。
所有的文字总会有人喜欢,只是没想到,给我最多支持的是儿子读高中时的家长群。沿路写儿子长大的过程,写我们对他的希望、对他的思念,写我们和他的争吵妥协,写他参加高考、高考结束。写着写着,我在群里冒泡的时间多了,变成了活跃分子。
其实,所有的孩子都有共性,所有的家长都望子成龙。这个群里,是同一年龄段的成年人,生活的年代背景相似,看严酷的高考经历在下一辈重演,于是忧患焦虑超过孩子,看我的文章,便有了原来都是如此的感同身受。
这个群给我最大的支持,是不惧我文字的粗浅,邀请我为孩子们的成人礼写诗。当我忐忑交卷时,他们请人修改后采用了,于是我有了第一次写诗的经历。
赵医生在这个群里收获的不只是鼓励和支持,还有好些个共同爱好的朋友,年级和班级群里的几位妈妈看我自诩麻将高手,在我假期到成都时,邀我进行友谊赛,结果证实了一个成语——名不虚传。
儿子高中毕业,孩子们的高中家长群,没有因为任务结束而解散,反而互动更加紧密,派生出诸如室外大学群、麻麻妈妈群,大有曲终群不散的架势,要将这届孩子们陪伴到老。
新闻推荐
第二届天府国际生物医药商业化高端对话会举行本报讯(记者吴亚飞)5月9日,为期两天的第二届天府国际生物医药商业化高端对...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