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牛鼻子”突围转型 走出“舒适区”竞逐角力
2019年4月17日拍摄的建设中的天府中央商务区本报记者 李冬 摄
上接01版
成都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常晓鸣认为,围绕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要环节,晒实绩、比方法,是持之以恒地转理念、转方式、转作风、提能力的制度创新。“成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要各级各部门紧紧牵住‘牛鼻子’真抓实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收到实效。”
牵住“牛鼻子”创新突破
聚焦高质量竞相比拼
4月15日,跨国医药企业艾尔建货值超过1亿元的医疗产品通过空铁两条路径顺利实现通关。
这在西部尚属首例,标志着成都全球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中心正式启动。半个月前,西部首个涉外集成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正式在中国—欧洲中心投入使用,从企业注册到子女入学等实现了一站式办理。
两个“西部首创”,是高新区探索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最新进展,也是成都创新“抓落实”的生动体现。记者走访时看到,月度重点工作汇报会后,成都各级各部门形成了只争朝夕、你追我赶的工作状态。
“中优”区域如何推进老城有机更新,提升群众幸福感?记者在青羊区找到了注解。走进刚开街的小通巷熊猫文创街区,造型奇特的熊猫、大型艺术墙映入眼帘,不少市民、游客正争先恐后跟它们合影。负责人沈凡说,这里吸引了“GOGOPANDA熊猫”“竹小笠熊猫”“小林熊猫”等熊猫IP龙头企业前来抱团发展。
推动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对于稳增长尤为重要,也是发改、经信等部门的工作重点。走进简州新城吉利学院的项目工地,数十台挖掘机、装载机、搅拌机及运输汽车正在紧张施工中。作为简州新城的引爆性项目,吉利成都铭泰方程时空港项目投资上百亿,将建成集教育、汽车文化、城市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在欧洲产业城,正极材料和动力电池主要产业链条已实现试生产,预计最快6月,国产汽车即可用上“成都造”三元锂离子电池;紫光旗下新华三集团与高新区签订协议,在成都投资50亿元设立半导体公司;投资500亿元的紫光芯城项目在天府新区开工建设……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CEO汤继强说,地方政府部门保持定力、增强耐力,扭住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加速突围,特别是推动重大项目投产落地,是稳增长、稳预期的务实之举,更是提振市场信心最有力的“强心剂”。
立说立行“补短板”
增强群众获得感
4月25日晚8时许,夜幕低垂,东门码头被灯光点亮,悠扬的古乐环绕左右,临河建筑的画影,再现锦江商贸胜景。5只摇橹船满载着游客,划开波光粼粼的水面,开启了“夜游锦江”之旅。
“在成都生活一年了,从来没有以这个视角打量过这座城市。”来自美国的工程师饶·苏拉帕里和13位同伴成为了第一批游客。他说,以游船的方式认识成都,是一种很特殊的体验。
这是锦江区针对“消费场景打造不够”,持续优化“禅茶一味、东门码头、酒肆文化、船游锦江、文创夜市”五大业态消费体验的生动注解。这也是各级各部门针对问题短板立说立行,马不停蹄地促整改、调思路、抓落实的一个缩影。
走进金牛区北部新城,天泽路附近万圣十组小学(工程名)正在加紧建设,即将完工。同行的教育局工作人员说,他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了解督促一下工程进度,确保群众反映的就学难问题能够早日解决,“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就近上学,学校还提前预留了‘海绵学位’,将增加0.2倍班额。”
补的不仅是民生短板,还有发展短板。针对产业功能区存在的行业细分不足问题,发改、经信等部门对此进行了优化调整;针对国际化营商环境有待提升,高新区正在推广“不见面审批”“首证通”等改革措施;针对“文化资源转化利用不足”,青羊区正积极推动 “多业融合”,推进文创产业园区建设运营……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
从“点的突破”到“面的演进”,记者欣喜地看到,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各级各部门正在“滚石上山”的路上你追我赶,支撑着这座“千年古都”向着高质量发展转型突围!本报记者 李霞
新闻推荐
2013年4月26日,驾驶首趟从成都出发开往波兰罗兹的中欧班列(成都)司机,就是“80后”的仲俊澜。他是成都局集团公司成都机务段...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