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社局解读成都职称制度改革五大举措:对外语和计算机不作统一要求“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成为历史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是立足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不断增强成都市人才体制机制新优势,日前,成都市发布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记者梳理看到,《意见》重点从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优化监管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涉及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等多项重点领域。“此次改革落实了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精神,向用人单位放权,为人才松绑减负,完善了配套政策,释放了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人才评价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协同。”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革将惠及全市约186.8万名专业技术人才。
那么,此次改革具体包含哪些有“干货”的举措?市人社局对此进行了解读。
举措1
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三唯论”
鲜明树立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
差异化设置评审条件
此次改革首先着力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拆解“硬杠杠”,旗帜鲜明地树立重品德、能力和业绩的评价导向,提出将业绩、能力和贡献水平作为职称评价的主要依据,今后将根据不同系列(专业)的职业特点,科学设置学术水平、技术水平、专业水平条件。针对过去职称评审中外语、论文、计算机“一刀切”问题,进一步明确差异化设置论文条件,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也不作统一要求。
为突出产业需求、企业需求和市场认可,《意见》明确要科学设置学术水平、技术水平、专业水平条件,重点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实际贡献、创新成果,将业绩成果推动行业发展的影响力、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开展分层分类评价,体现行业特色、专业特点,增加技术创新、专利发明、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评价指标权重。“鼓励和支持教师上讲台,医生到临床,工程师到实验室,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解读此次改革的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举措2
用好“指挥棒”,省委、市委重大战略部署到哪里就引导人才流向哪里
新增一批职称专业
降低一批评审条件
人才评价是人才流动配置的“指挥棒”,是激励和引导人才向省委、市委重大战略、中心工作流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手段。此次改革聚焦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建立成都与四川省内各市(州)职称评审协作机制。探索建立服务全省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价机制,户籍和工作地不在成都的专业人才也可参加成都职称评审。《意见》称,在中央单位、其他省(区、市)以及省内其他市(州)取得的职称证书,将不再进行确认及换证,实现职称证书异地互认。同时,要推动职称评审开放拓展,在蓉就业的港澳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才或经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可参加职称评审。
另一方面,此次改革聚焦成都高质量发展和“5+5+1”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新兴产业人才,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依据其贡献和实际水平直接认定相应职称。对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特殊专业技术人才可破格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围绕“六大新经济形态”和“七大应用场景”,将新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信息、文化创意、知识产权、技术经纪等职称专业,满足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需求。建立新经济新业态和自主创业、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参评通道和机制。
同时,此次改革还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产业生态圈建设、城乡基层治理。对在基层和艰苦一线工作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首次申报评审职称提前1年;在基层和艰苦一线工作累计满15年、25年的专业技术人才,分别降低一个学历等次申报评审中级、高级职称。在教育、卫生、农业、工程等系列建立完善“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制度,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经营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可参加种植、水产、畜牧、农业经济等职称评审。
举措3
打破“天花板”,打通“断头路”
所有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
技能人才与技术人才实现融通
据了解,过去,成都市在工程、经济、会计、统计、技工院校教师等11个系列只有副高级职称。而此次改革通过健全层级设置,将所有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打破了职称晋升“天花板”。同时,对于以往工程领域的技能人才无法参与职称评审的限制,此次改革打通“断头路”,在工程技术领域开展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技工院校的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参加职称评定时分别按照相当于中专、大专、本科学历同等对待。
具体而言,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符合条件的可分别申报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经认定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可破格申报或直接认定专业技术职称。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高技能人才可聘用在专业技术岗位。
对于新经济组织、新业态从业专业人才和自主创业、自由职业专业人才,也可由工作单位、人事代理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机构履行审核、公示和推荐程序后参加职称评审。“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都有了职业发展空间,人才将更有奔头、工作更有激情。”解读此次改革的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举措4
下放“评审权”,当好“店小二”
更加突出用人单位主导作用
让用人的评人、评人的用人
“业绩好不好、老板最明白,人才行不行、‘企业家’最清楚。”上述负责人表示,为充分体现这一点,此次改革更加突出用人单位的主导作用,打破以往职称评审“政府说了算”的单一局面,营造“专家、行家、企业家,大家说了算”的人才评价环境,充分发挥基层、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作用,让用人的评人、评人的用人。
数据显示,2015年,成都市已把29个系列的中级(初级)职称评审权全部下放到了区(市)县;2017年,向成都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多家高校、院所下放了初、中、高级的职称评审权,明确由用人单位自主制定评审标准、自主建立评审机构、自主组织开展评审、自主使用评审结果。今后,成都市将突出产业集群,逐步向有条件的产业功能区下放职称评审权;突出行业认可,逐步向人才密集、优势明显的行业下放行业职称评审权;进一步向大型企业、医院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单位下放评审权,实施职称“自主评审、自主聘用”。
同时,成都市还将积极依托具有较大影响力、具备较强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创新创业园区、人力资源产业园区、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组建社会化评审机构和社会化评审委员会,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开展职称评审服务,满足新经济组织新兴业态职称评价需求。
在放权的同时,成都市将更加注重监督管理,实行评审公开制度、公示制度和随机抽查、巡查制度,建立复查、投诉机制,构建政府监管、单位(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综合监管体系,当好职称评价的“店小二”,做到放管结合,保障职称工作规范有序。
举措5
推行“网上办”,探索“网上评”
打造全流程、一站式职称网上服务平台
让信息多跑路、人才少跑腿
“以往职称评审申报资料多、评价周期长、结果反馈慢。此次改革聚焦申报难、反复跑等难点痛点,切实践行以人才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互联网+职称’,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职称评审服务平台,健全信息管理系统,打造全流程、一站式的职称网上服务平台,实现在线申报、在线审核、在线查询。”该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此次改革通过建立职称证书数据库建设,实现网上查询电子证书,让信息多跑路、人才少跑腿,切实增强人才获得感。
今后,成都市还将探索实行职称网上评审,让用人单位、评审专家、行业组织在线评审资料、查阅业绩、视频答辩和匿名投票,全面实现职称评审的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化。
“随着《意见》的实施,今后,技工院校毕业生可参加职称评审,农村实用人才可申报职称,自由职业者也可申报职称,论文不再作硬性要求了……如此一来,更多数量、更多类型、更高水平的人才将逐步涌现,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为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贡献力量。”该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缪梦羽
新闻推荐
第20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在蓉举行本报讯(记者唐泽文)4月13日-15日,第20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暨中国国际医院建设、装备及管...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