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都开始失眠了 睡眠经济悄然兴起
制图/高翔
价格不菲的助眠枕头。
有商场褪黑素一度卖断货。
“我是90后,失眠5年,试过无数助眠产品。”
“我是95后,阶段性失眠,最晚四点无法入睡。”
每年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数据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2018中国睡眠指数》称,全国1.74亿90后中,至少有6成存在睡眠问题,失眠渐呈年轻化趋势。
95后年轻人怎么也加入了失眠大军?3月20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随机询问了20位年轻人,失眠的人并不少。
调查
95后加入失眠大军
工作、婚恋压力都是原因
较大的工作、生活压力,让很多90后早早开始面对失眠、脱发的烦恼。
当代年轻人的睡眠质量怎么样?来听听年轻人怎么说。
■王小姐:90后,失眠5年
王小姐工作7年,工作第二年便开始出现睡眠障碍。“从工作日睡不着,演变成休息日也无法长时间入睡。”她说,不管怎么努力,每天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中途还会醒五六次。
“我甚至熬过通宵,希望能在第二天好好睡一觉,但还是失败了。”为改善睡眠质量,她曾试过睡眠喷雾和安眠药,但收效甚微。
在记者随机调查中,约有10%的人与她一样,有严重睡眠问题,他们在无可奈何时大多会服用安眠药以缓解疲劳。
■刘先生:90后,夜间易醒
刘先生是新晋奶爸,儿子刚满4个月,可就在看着孩子长大的同时刘先生也渐渐失眠了。“一开始娃闹腾得厉害,我跟老婆常会在半夜惊醒。”他说,一开始不习惯,睡眠质量差,白天工作容易出错,人也胖了不少。“现在虽然好些了,但听到声响还是会惊醒,无法恢复到沾枕就睡的状态。”
刘先生说,改善睡眠的方法就是用意念催眠自己。
跟刘先生一样,因外界环境影响而导致睡眠问题的人也有不少,约占总数的30%。
■何小姐:95后,阶段性失眠
23岁的何小姐毕业后成为北漂。“我工作压力较大,人际交往或情感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失眠。”她说,最晚凌晨四点多都没有入睡,只能靠音乐缓解焦虑。对此,她会学着网上的方法,习惯性泡枸杞茶喝,并花重金买“安睡枕”助眠。
与她一样,存在阶段性失眠问题的人,约占总数的15%。
但同时,也有一些90后反映自己几乎没有睡眠问题,绝大多数时间都能在30分钟内安稳睡着。
消费
年轻失眠者
愿意为睡眠买单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90后失眠群体,大多愿购买助眠产品帮自己找回睡眠,而正是这样的需求,让不少家纺、保健品商家开发出各种助眠商品。
记者走访成都锦江区、青羊区的5家商场超市发现,各式助眠产品种类繁多,以枕头、香薰、保健品为主。在春熙路商圈一超市内,一款以治疗失眠为主要功效的“褪黑素”已售罄。“有进口的也有国产的,进口的209元120片,国产的108元60片。”一旁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国产的更好卖,早就卖到缺货了。在另一商场的助眠香薰区,型号不一的香薰、精油被放在醒目位置,价格在200-400元不等,不少消费者驻足研究。
而在电商平台上,以“助眠”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出现的商品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一家以“高效睡眠”为主题的店铺,就有多款助眠枕头。其中,一款售价3650元的单人助眠枕,月销达66笔。
医生
助眠产品更多是心理安慰
形形色色的助眠产品,究竟能不能让人睡个好觉?对此,成都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凯提醒,目前还没有哪一种助眠产品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失眠问题,类似助眠枕、助眠喷雾等,效果还是有限。
“以喝枸杞茶为例,目前并无客观证据证明它能改善睡眠。”李凯说,而褪黑素本身就能由人体自身提供,内服褪黑素还不如睡前减少使用电子产品。因为手机所产生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无法保证我们正常睡眠的必要激素。
想要彻底改善睡眠质量,还需要找出失眠的根本原因。“这些原因可能跟环境、心理、身体或行为有关,因此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和老年人,若存在长期的睡眠障碍,可及时向医生寻求帮助,以得到专业的帮助和筛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韩雨霁 摄影报道
面对失眠亲人家人
可以做这些事……
睡眠与人人相关,睡眠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的健康。据统计,我国有超过30%的人有睡眠障碍。
在家庭中,一旦有睡眠障碍的人,往往也会影响到家人,在治疗失眠亲人的同时,家人还可以做些什么呢?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何江军就来说说这个话题。
是不是失眠切不可随便下结论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做到心中有数。对观察到的症状,家属不要随意给出结论。可以阅读与睡眠的精神心理有关书籍,了解睡眠障碍的类别、分辨失眠时间长短,弄清失眠是否有特殊事件刺激,以及是身体疾病还是心理焦虑抑郁导致。
此外,还要避免过度聚焦。偶尔失眠很正常,失眠需要长期综合调整。家属在日常生活中,要平和应对失眠,尤其别“醒来就问、睡前必说”,增加患者内心的焦虑和敏感。家人要用心倾听,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患者主动倾述有助于缓解内在焦虑,获得心理支持。了解患者睡前和醒后纠结的内容,有助于寻找真实病因。
给予积极暗示有利于恢复睡眠
给予积极暗示,增加康复信心。对于药物、医生和医院,可以适当的增加心理暗示,正面肯定药物功效,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利于促进睡眠。重点可肯定患者有利于睡眠改善的各类行为。对阶段性的改善结果,不过多的关注和鼓励,避免对持续改进增加压力。
培养健康习惯,从动静结合的角度,陪伴运动锻炼、日记梳理、阅读心理书籍,并鼓励患者与亲友真诚的心理互动交流。
在调整过程中,如出现症状反复或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家人要积极看待,注意患者对睡眠的“习惯性无助”,耐心陪伴,防止破罐子破摔。 据川报观察
新闻推荐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京东城市事业部总裁郑宇教授正式介绍智能城市发展方向3月21日,iCity智能城市大会在...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