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挂面传承人钟巧玲轶事
钟巧玲(左)与女高音歌唱家梦鸽合影。.
钟巧玲走在街上并不起眼,结结实实、笑笑眯眯一个青嫂,可在成都“西博会”的展厅里很抢眼,照相机、摄影机都挤爆了。“四川美食新闻”发头条说,那是一碗美女面,还配有歌呢:
美女面吔美女面,
看巧妹儿端出来一碗美女面。
清清亮亮一窝丝,
葱花儿猪油噻,
再加几根豌豆尖。
贵客吃得笑眯眼,
拿把扇儿吔——
使劲扇……
初中毕业后在中江制面厂学艺
钟巧玲,1966年生在中江城关大西街的涂家祠,读小学期间就在父母身边学习手工挂面技艺。父母都是制面的老师傅,行家里手,学起来就特能入门。而且父母忙时,常叫她打下手,也自小就养成了勤苦的习惯。手工制面有八道工序,父母带的徒弟多半都只熟练一两道,而她十三四岁就熟练了全套。
初中毕业那年就在中江制面厂参加工作。因父母都在该厂,技艺关键的天气、水分、盐度、发酵度、上竹上架最佳时辰等的把握,钟巧玲都能在不断的操练中得到父母的指教,因而上班不久就成了厂里的技艺能手。
其实,过经过脉的技艺就两样,一是精准配方,二是严守工序。八道工序,要干整一个夜晚,钟巧玲和她的制面工人异常苦累,有民谣为证:
有儿别学挂面匠,
有女莫嫁挂面郎,吃了许多冷菜饭,睡了许多没足床,熬更受夜苦难尝……
钟巧玲记得自己初上“羊角”时,父亲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北宋淳化年间,县太爷崔谷喜好面食,要求县衙厨师把面做好点,做细点,但厨师就不行,常常挨训。一次炖羊肉,偶用竹筷插入羊眼窝取羊头出汤时,看见汤水浓汁流成一条线,越来越细,由此得到启示,于是把羊头架在案上,羊眼插两根竹筷来排绕发过的条面,边绕边扯,越扯越细,有如发丝,这就是羊头挂面的由来。
这故事意味深长,常会使巧玲想到制面技艺的每一步每一个火候,都是由祖辈父辈在面房里用时间和汗水,用巧知和灵能换来的,所以更懂得严守祖训的要义。
1981年,制面厂选派钟巧玲去广汉粮校学习粮油检验技术,1983年毕业后仍回厂工作。初做管理工作,因车间需要熟练工,并需要带徒工,于是又下了车间。车间里既做手工面,也做机器面。每天都忙,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常常要顶替缺班的岗位,哪一道工序都常去顶。巧玲说:“我人年轻,肯干,肯负责,也没有啥。”那时候,车间里还用罗柜打粉,空气浑浊,噪声剌耳,但一做就是十多年,还带了不少的徒弟,每个工种都有徒弟,如谢长和、许世友等,现在他们都带徒弟了。
自办“钟氏手工银丝挂面厂”
1992年3月,钟巧玲自办的“钟氏手工银丝挂面厂”成立,这是一个新的开端。钟氏厂有钟巧玲的徒弟十多二十人,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一天约做80多斤面。现在厂里有十个师傅,一天约出1000来斤。不过,一年中做面的最佳季节是农历的八月半到来年的三月末,其余时间都只能停工,因此做手工面特讲究待时而动。
2006年,四川省文化厅评“钟氏手工银丝挂面”为四川传统品牌老字号。2007年,四川省文化厅评“钟氏中江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年任命钟巧玲为“钟氏中江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传承人”。
2009年,钟巧玲被评为德阳市十大女杰。同年,“钟氏手工银丝挂面”为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评为优质产品和消费者喜爱产品,同时亦被历届德阳市“农博会”评为名优农产品。
2001年11月1日,国家农业部在成都新会展中心举办“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钟巧玲应邀带着她的技艺与会,做中江手工挂面制作的现场表演并推销产品,这为中江的国际声誉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自此,钟巧玲每届“西博会”都作现场表演,成为西博会亮点。
“钟氏牌”中江手工挂面已经国家工商总局注册,钟巧玲头像作为品牌标志亦同时注册。“传统正宗的钟氏手工银丝挂面没有任何的添加剂,纯是在自然界有益微生物类群作用下,采用祖传秘方,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手工精制而成的发酵食品,亦是珍贵的馈赠佳品。”这就是“钟氏牌”中江手工挂面注册后的宣传词。
问到未来计划,钟巧玲说:“我想把‘钟氏牌’中江手工挂面推向全国,推出国门,争取能去参加世界各国的农博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碧红)3月20日,在第100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欢迎会上,成都荣获“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城市特别贡献奖”,成为全国唯...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