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美中不足 我觉得史黄鳝的风格还是有点粗鲁

成都晚报 2019-03-21 02:31 大字

◎平 叔

成都人个个都是太阳花,太阳光是成都人的勾魂索。只要太阳一出来,成都人的心就开始痒痒了,痒得坐立不安,痒得心猿意马,就片刻不能继续呆在屋里了,一定要赶紧邀约三朋四友到公园去、到河边去、到空坝坝去,到太阳可以照射到的所有地方去!去喝茶打麻将摆龙门阵喝小酒,哪怕啥子都不做只是静静发呆都可以。

前些天,就遇到个艳阳天,我也一样的稳不起、扛不住了,非要出门去。打开微信,与朋友安君视频聊天,作为太阳光铁粉的我们,今天究竟该往何处去?是鹤鸣茶社喝茶?还是找个地方麻将?还是干脆坐个动车跑远点去乐山苏稽镇吃牛肉?这是个重大的历史选择时刻。

有没有吃过死黄鳝?安君忽问。

死黄鳝?不吃!过去不吃,现在不吃,将来也一定不会吃!我义正辞严地宣告。

什么死黄鳝?你耳朵有毛病嗦,我说的是史黄鳝!安君及时纠偏。

没有。很好吃吗?我这下只有喃喃细语发问,心里却在继续嘀咕,我们是成都人,如何区分这死和史。

据说史鳝鱼在江湖上盘桓已有二十来年了,名头不小。安君继续把道听途说来的消息加以介绍。他也是个好吃嘴,身边自有丰富的美食消息渠道。

就是不晓得是不是土鳝鱼。我嘀咕了一句。说实话,我原本是极喜欢吃黄鳝的,可自从人的脑洞大开以后,完全依靠自身能力繁殖生长的土鳝鱼实在不多了,大多数的鳝鱼都是在人工条件下茁壮成长的。

应该是土鳝鱼哦,要不然那些餐饮界的CEO们会认准去吃还反复去吃?安君在作分析。

要不去试试?我心动了。

那就去试试!安君坚决。一锤定音。

怎么去?心里是不想开车的,道理很简单,开了车就喝不了小酒,喝不了小酒,再光辉的太阳天也会暗淡几分。

打开手机地图,试着输入“史黄鳝”,果然是有名,史黄鳝三个字竟很显眼地牢牢地钉在地图上。再看地图里提示的公交出行方式,乘地铁3号线往成都医学院方向一路前行就可以抵达——钟楼站下车,步行四百米即可到达终极目标史黄鳝。简直方便!地铁时代的成都简直方便得可以。我心里一阵暗喜,不用开车就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意地喝酒了,我酒量虽不行,但阳光普照之下的小酒必定会让人心底产生愉悦,也就有了安逸,有了舒服,有了幸福的光阴。收拾妥当,再从家里的杂物堆里翻出一瓶五粮液——我习惯称之为“小五”,然后出门。

钟楼到了。从钟楼站C口出来,就是金光路,顺着出站口的方向前行,就是一个路口的大转盘,赶紧左转,是蜀龙路,这里就可以看见史黄鳝的招牌了。史黄鳝门面很是低调,就是荒郊野外路边饭馆那种简陋的样式。左侧放了几个长方形的塑料容器,里面分别装的有黄鳝和泥鳅。

黄鳝到处都有,史黄鳝也好霍黄鳝也好,问题的关键一定得是土黄鳝,这是我们吃黄鳝的起码底线。吃土黄鳝,首要问题是要具备识别资格土黄鳝的基本能力,能做到慧眼识“土”。有人说,人美不美要看大腿,鳝鱼土不土要看颜色,越黄色的鳝鱼就越土。对此观点我不同意,啥子越黄越土,你把人家黄鳝都给弄成流氓鳝了,想歪了!再说,只要掌握了科技,啥子假造不出来哦,莫说黄色,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都可以给你清清楚楚地整出来!关于是自然或人工喂养的鳝鱼,我有我的判断依据,这得从它们的生活环境来作分析。人工饲养的黄鳝,生来就好吃懒做,和猪一样,不必为生计忧愁,只等肥壮了就被人拖出去砍了就行了,所以身躯短而粗,没得腰翘,没得细长的尾巴。而自然界的黄鳝,要在田坝河沟里面钻泥巴觅食,每天都要锻炼运动,所以不同的生长环境必然就有不同的体态呈现。被人栽培出来的黄鳝,身躯肥硕,由于脑壳不用钻泥巴,也就不圆润,看起来也不大。而土鳝鱼的脑壳有点像“和谐”号火车脑壳,前面有点尖,由于每天泥里来水里去,身材也修长苗条得多,关键是你用手指拇去勾引黄鳝尾巴,它就会缠绕你,这个高难度动作人工喂养的鳝鱼是做不来的。当然还可以有些直观的判断,比如土黄鳝肌肤上有清晰的纹身,比如土鳝鱼的血浓且多等等,但最终对土鳝鱼的认证还是得在锅里在嘴里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得到印证。土鳝鱼下锅不会立刻就稀溜■,吃起来有股香味且有劲道有嚼头。土与非土两种黄鳝的口感完全不一样。

先掏出手机对着门店招牌一阵扫射,然后走近黄鳝仔细端详一番,嗯,黄鳝貌似“土”字一族,但,究竟如何还得入口判断。店堂里面坐着几个女人,见我们就忙着招呼坐下,随即有人递上菜肴花名册。我接过,一边翻阅着,一边问,鳝鱼都有那些做法?

干煸、红烧、炝锅、水煮、霍香还有仔姜鳝丝。

哪种好吃?我问。

都好吃……好像所有饭店都是这么的自信。

这样吧……经过我们内部短暂商议沟通,我用食指关节轻敲桌面,向店家下达黄鳝征集令:干煸、红烧、水煮各一斤,外加萝卜汤、清炒青油菜一份。我们两男一女三个人,想着也差不多了。每到一处,我有进厨房侦查的习惯,这次也不例外,厨房那些腌制调料的大坛子很吸引我。我一直认为,一个有点儿历史的餐馆,一定得有几个自家的大坛子,这才是厨房味道的根源。

史黄鳝厨房里的动作很是麻利,我们这边刚打开酒瓶子,装着红烧鳝鱼的盘子就从厨房迈着碎步漂移着过来了。红烧黄鳝在桌子上甫一落定,那香气就径直往我们的六只鼻眼里灌,透过盘子上空缭绕升腾的汽雾,只见油亮的鳝段和白色的蒜瓣相依在一起,散发出一波波勾人的色相。

不行了,忍不住了,趁人还在拍照,我赶紧伸出筷子夹住一截鳝段就送进了嘴里,细节不必多说,反正巴适得不摆了。如果说美中不足,我只是觉得史黄鳝的风格还是有点粗鲁,鳝段的长度稍微夸张了些,一头进嘴,一头还悬吊在外面,晃眼一看还以为是舌头在吊起。成都毕竟不是土匪窝子,我等也不是梁山好汉,虽然我们的口号是大块吃肉,真吃起来还是应该细腻些为好。

须臾,干煸、水煮接踵而来,各有特色。水煮的辣椒香味足,干煸的口味足,纳入口中,除了干香不干枯,竟还有几分软糯,干煸鳝鱼能做到如此地步,也是功夫了得。这道干煸鳝鱼值得推荐。见我大肆赞叹干煸,店内一颇有些“环肥”体态的女人就及时插话介绍,有附近某医院的食客,一人可独嗨三斤干煸。

看得出来,这女人年轻时应该是美人一枚,眉宇面容身段依稀可见当年风姿。

我担心地问,他吃这么多,鳝鱼入腹后的末端化学反应气味会不会污染空气环境?“环肥”女人闻言忍俊不住,掩口转身走了。

喝着吃着,酒瓶里尚余二三两酒,桌上的盘盆也多只剩汤汤水水和调料了,安君吃兴正酣,招呼店家,再给洒家推荐一道鳝鱼!安君职业军人出身,声音洪亮,点菜吟诗都是用吼。

我们的炝锅鳝鱼也是一绝,搭话的是一年轻女子。后来知晓,这女子和“环肥”女人是婆媳关系。婆婆江湖人称“白姐”,在史黄鳝已经坚守二十多年了,终于把自己从鳝鱼西施熬成了鳝鱼婆婆,也叹光阴似箭。这史鳝鱼一家是新都龙虎镇人氏,最初就在家门口做鳝鱼给大家吃,鳝鱼够土味道够巴适,渐渐就有了名气,这史黄鳝的名头就跃出江湖。到了2007年,龙虎镇搞拆迁,史黄鳝才搬到了现在这个位置。所谓炝锅鳝鱼就是提前把大部队的花椒辣椒和黄鳝团结在一起,调好味道,然后用滚油去刺激辣椒花椒和黄鳝,活生生就是一个让鳝鱼下油锅的过程。直到端上桌子,这盆盆里面都还在“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咕嘟嘟像泉眼一样冒着泡泡。炝锅鳝鱼入嘴特别劲道,完全就是口弹!由于调味不是特别浓郁,反倒能吃出鳝鱼的本色味道。平叔提醒一下,由于是滚油高温,吃的时候还是要淡定一下,小心把自己的嘴巴烫成非洲的厚唇。

酒儿喝着,黄鳝吃着,我瞅着白姐问了一句,你敢不敢把你的油酥花生米给我抓一把过来?白姐一努嘴,不屑地回答,这有啥子不敢嘛,说着就勇敢地给端了一盘免费花生过来,上面还特意给撒了盐和花椒面。迅速飞一颗花生米入口,香!下酒菜还是离不了花生米。

酒儿一口口地喝,黄鳝一夹夹地拈,眼见日头斜了一个角度,也就酒足饭饱了。看着小五瓶子里尚余的一二两酒,也不想喝了,就吩咐店家儿媳给存了。这儿媳也是个逗趣活泼的,高声应诺:我给写上平大爷啦!哪个要是去了史黄鳝,如果不嫌酒少,可以直接让那媳妇取给你喝了。

新闻推荐

泛美行年会商务论坛3月29日在蓉召开

今年是泛美开发银行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加入泛美行10周年。3月26日至31日,泛美开发银行理事会第60届年会将首次在中国举办,...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