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上这块“玻璃”外墙变发电站
“发电玻璃”又叫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在较弱光强下也可以发电。2018年4月,由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研制的这种“发电玻璃”正式量产,每块每年可发电260度,成为目前世界上能够量产的最大尺寸碲化镉太阳能“发电玻璃”,被称作“挂在墙上的油田”。,装上这块“玻璃”外墙变发电站。
□本报记者寇敏芳
【探访】
3月7日,成都飘着毛毛细雨,安装在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外墙的“发电玻璃”工作良好。办公楼内的照明和基本用电都由“发电玻璃”提供,从外面看,“发电玻璃”偏黑,与普通玻璃幕墙只有颜色的区别,但背后电线牵出的盒子能为厂房供电。据测算,公司的厂房3面装上“发电玻璃”后,一年可发电200多万度,这意味着生产线白班一半的用电量能实现自给自足。
比头发丝细得多的膜让玻璃发电
让玻璃发电的奥秘在于一种特殊的材料——碲化镉。其原理是将两块普通玻璃中间镀上一层4微米厚的碲化镉材料,厚度相当于头发丝的四百分之一,当有了这层薄膜,就可以使玻璃从绝缘体变成导体,光线被玻璃吸收转换成电能,再导入逆变器后就能直接使用。
据介绍,国外也有公司在开发这项技术。比如,美国一些公司采用喷涂的办法,最大只能做出0.6米长、1.2米宽的玻璃。而中建材公司研发出气化镀膜的核心工艺,让4微米厚的碲化镉晶体连续在玻璃上“生长”,做出了面积超过同类产品三倍的大玻璃,不仅“世界最大”,而且光电转化率达到17.8%,生产效率提高50%。
这样一块约2平方米的“发电玻璃”,每年可发电260-270度,2至3块玻璃产生的电量,够普通家庭使用一年。
在公司的生产车间,只有两名员工操控电脑,剩下的工作全部由机器完成。普通白玻璃送进生产线,经过500米长的距离,完成气化镀膜等一系列工艺,就变成了一块“发电玻璃”。这条生产线同样由公司自主研发,每隔55秒,就有一块“发电玻璃”下线,已获得国家发改委“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专项支持。
废渣中提炼的宝贝让玻璃行业升级
生产“发电玻璃”的想法源于在高纯度的碲矿中提炼碲元素。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锦功介绍,公司当初落户四川,是因为雅安石棉有世界罕见的独立成矿的稀有资源碲矿。然而,碲是稀散金属,以稀少分散状态伴生在其他矿物中,开采成本高。采矿这条路没有走通,潘锦功却打开了新思路,将攻关重点放到废渣废料的提纯上,实现了从铜矿、铅锌矿等的废渣中提取,打破了资源限制,每吨碲的成本从98万元降到了40万元。
据测算,“发电玻璃”的设计寿命30年,通过发电,前6年可收回成本,后面的24年不仅免费用电,随着光伏发电并网的推进还能实现盈利。2018年4月,“发电玻璃”实现量产,当年销售收入就超过2亿元,利润突破3000万元。“我们正在研发系列产品线。”潘锦功指着一排五颜六色的“发电玻璃”说,等产品线丰富起来,就可以做节能建筑整体解决方案。比如,公司正在给凉山做一个电商综合中心,通过“发电玻璃”解决他们的生产、照明、取暖等问题。
潘锦功有一个梦想。他算过,如果将我国现有建筑400亿平方米中10%的面积,改用碲化镉薄膜光伏组件作为建筑墙体,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还能推动建材行业和玻璃行业转型升级。”目前,公司正在加快产业布局,“计划在全国建造5000兆瓦的产能,也就是50条生产线,其中,在四川建10条。”
新闻推荐
一年一度的行业盛会——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糖酒会)今年迎来第100届,将于3月21—23日在成都中国西部博览城举办,这是...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