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杜甫草堂

汉中日报 2019-02-26 11:14 大字
梁奋

大诗人杜甫,祖上是唐代京兆地区豪门大族,可是他自己却不那么幸运。虽然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但44岁才谋到一个“工部”岗位。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颠沛流离?甚至儿子饿死,草屋被风刮破?

怀着对他的膜拜和疑惑,我坐上了去成都的动车。

去往成都,过去乘坐12个小时的火车,如今从汉中出发,乘高铁想打个盹时间还紧,翻阅手机浏览一下短信、链接、新闻,不到3小时就该下车了。第一站,就是去杜甫草堂。

进了草堂是正门,往里走,左边是“大雅堂”,右边是“诗史堂”。一尊铁灰色的杜甫雕像,就坐落在大雅堂前。他身材清瘦,目光凝视前方,若有所思,走进诗史堂,这里陈列了宋、元、明、清各种版本的杜甫诗作,如《杜工部集》《杜甫诗选》《三吏三别》等等,还有英文、俄文、西班牙文、日本文、朝鲜文多种语言的翻译本,可以领略到诗人的影响力不仅是区域性的,而且是世界性的。作为伟大诗人,伟大在他丰富的作品,伟大在这些作品真实反映了唐代社会,伟大在他突出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超越了自《诗经》《楚辞》以来的诗歌创作成就。草堂里面很大,有工部祠、万佛楼、故居“茅屋”等标志性古代建筑;还有竹林、荷花池、盆景花卉、梅园花径等林园景致;历代书画、瓷器古玩、雕塑石刻、门楹对子等不胜枚举,奇珍异宝琳琅满目,我真的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然而,当走近“茅屋”的那一刻,我心情顿时凝重起来。5间草房一字排开,进门是小客厅,往左是书房、卧室,最右边是厨房。这样的房子,或许在1000多年前,接近唐朝的社会实际,但是我们今天瞻仰起它来,心生几分酸楚和哀叹!仿佛杜甫老先生就坐在书房昏暗的油灯下,正全神贯注书写诗篇,“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亦或是在与几位诗朋文友,声泪俱下,遣责、讽喻“安史之乱”呢。如果诗人生活在当代,亦或是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那将一定是另一番美好光景。

诗人原本在京城长安,过着比较安稳的生活。虽然“工部”职位对他并不理想,但他在这个岗位努力工作,尽职尽责,报效国家。谁能料到,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一方面要躲避战乱,另一方面两次投奔唐肃宗,希望能为国杀敌,平定叛乱,可是李亨这位最高统治者,安排杜甫担任“左拾遗”,使满怀一腔热血的诗人,备受委屈。不过他依然认真工作,发挥作用。战争激烈,现实更加残酷,他还一度被叛军俘虏,首者长安沦陷,经历国破家亡的精神折磨,小儿子被饿死。54岁时,心灰意冷的诗人,辞官后举家来到成都,搭建起这里的草屋,过着艰难贫困的生活。

因为诗人亲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目睹了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激发了他的艺术灵感,创作出丰富的不朽诗作,揭露了唐代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字里行间抒发了自己向往早日结束战乱,让天下苍生免遭涂炭,人民过上安稳日子的爱国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身上洋溢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优秀品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代的路遥、陈忠实、三毛、金庸等等,传承了中国文人这种优秀传统,他们像神州大地无数耕耘者一样,默默地向我们的社会无私奉献着精神产品,护守着祖国航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诗人杜甫虽然仕途不得志,生活十分清苦,但是,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在诗歌创作方面继承了先秦、两汉、魏晋以来的文学成就。他不朽的诗作,把中国古代诗歌推向了巅峰。今天,他已成为世界文化名人,杜诗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新闻推荐

治理酒店偷拍须明晰法规加大力度 夏研

日前,有媒体记者通过国内各地法院查询到酒店、出租房等房间内偷装针孔摄像头的案件高发。记者对数据进行梳理发现,此类案件...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