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坛榨菜百味长
□魏诗媛(成都)
这是老家农村色彩最丰富的季节:铺满“绿色地毯”的丘陵山地上,身着粉色、米色、蓝色和咖色衣服的姑娘小伙,系有红色围巾头巾的老奶奶、套着耐磨耐脏围裙的老爷爷,有的正躬腰挥刀砍切青菜头,有的正翻飞着手中的小刀剃除着绿油油的叶子,还有的在对青菜头穿串晾晒……站在坡顶放眼大地,穿梭忙碌的人群与他们身上不同色系的衣服一起,构成了一幅流动的多彩油画。
这也是老家最能刺激味蕾的季节:一排排含苞待放的桃树环绕下,木制的搅拌容器里铺满了腌泡得绵软精到的榨菜,大红的花椒粒、鲜红的辣椒粉、雪白的自贡井盐,以及五香、八角等10多种调料摆放在案板上,一位老爷爷挽起衣袖,手法娴熟地按照不同比例抓起各种调料轻轻洒向榨菜,尔后不慌不忙操起一柄磨得油光发亮的香椿木铲子,陡然发力,翻飞搅拌,铲起香出,微风徐来,食材之香混合着待放的桃花之美,芳香四溢、恬淡亲切,惹人垂涎、让人沉醉……
这是10年前,我随爸爸回涪陵老家过年时,留给我的最深刻印象。
“榨菜的原料,叫青菜头。从播撒种子、移栽菜秧、浇水施肥,到生长成熟,半年多时间里,每一道农活都不敢有半点偷懒。”尽管打记事起,榨菜就成为了爷爷餐桌上的必需品,但提起榨菜,爷爷却是又爱又恨。
“庄稼是最能检验一个人是否实诚的,功夫下不到家,青菜头的长势就不会太好,自然会影响产量;用心种地,喜获丰收时,即便去掉芭蕉叶子般大小的菜叶,青菜头也依然石头般沉重,全靠肩挑背扛,搬运回家,一个季节下来,肩上能磨出几层老茧!”
然而,把青菜头运回家,榨菜的制作才刚刚开始。
精心剔除菜头根部的菜茎和菜皮,用1米多长的竹签串好后挂在专门搭建的架子上晾晒,当风干到只剩下菜头原重的六成左右,再取下来一个个放入腌菜池里,倒一层风干过的菜头撒一层专用的井盐,一层层压紧压实,最后用塑料布密封好池口,再压上几块上百公斤的大条石。
腌制期大约在一周左右,腌好后的菜头是不允许沾生水的,不然就会长霜发霉、变味变质,只能用腌菜时的盐水来淘洗每一个菜头并进行精心的修剪,确保每一个都干干净净,清新整洁。
根据不同的需求,腌制好的菜头,可直接拌上调料装入专门烧制的坛子里,也可切成细丝拌好调料后再装进特制的瓦罐或塑料袋密封。
鲜香嫩脆,味道淳美,一直是“榨菜之乡”村民们不舍的追求。
佐料调配是保证味美的重要环节,没有固定的模式,全凭口口相传的技艺和手上的感觉,10多种调料的综合搭配,拌在备好的腌菜头上,一层一层装进坛子后,再用腌制过的青菜头叶子封坛,既可保证榨菜香气的蓄储,也能防止细菌的入侵。
淳朴的乡亲们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同根相煎,两败俱伤;同根相助,相得益彰!
12道精心而繁琐的制作流程,把一个个菜农打造成了能工巧匠,也正是一代代榨菜人不断的传承和弘扬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有了今天色香味俱全的优质榨菜。
(作者系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三(六)班学生)
新闻推荐
2月11日,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成都市召开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会上下发了《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打造国际化营商...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