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祭人李敬泽:“美好的城市,不仅用砖瓦建立在地上,还被写进诗文里”

华西都市报 2019-02-12 03:07 大字

主祭人李敬泽: 阿来、刘洪、李敬泽、洪厚甜(从左到右)在铭刻《杜甫千诗碑记》的总碑前合影。

看本文视频扫二维码

作为今年草堂“人日”的主祭人,著名作家李敬泽表示自己“很荣幸”,他认为,“对于每一个中国的读书人来说,都深深地受惠于杜甫。杜甫对我们都有一份文化上的恩情。”

“杜诗充满对人世间美好的领悟”

作为杜甫的热爱者,李敬泽对诗圣的评价充满敬意,他说:“杜甫是一位属于人间、歌唱人间的伟大诗人。杜甫永远在教我们爱生活,在告诉我们如何以一个宽厚丰富的心灵,感受生活的美,生活的苦辣酸甜、喜怒哀乐。他教会我们如何用文学抵挡挫折和不幸,如何面对时间的磨损,如何面对山水、自然。”因此,李敬泽表示,“我觉得,在这样一个日子来追怀杜甫,庄重地来表达对于杜甫的敬意,是非常应该的,也是特别合适的。”

李敬泽说:“当我们判断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一个方面,我们要看看,能不能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感受到他们热爱生活的气息。老百姓能把日子过得滋润,本身就饱含着文化。把生活过得滋润,这其中包含着对生活的爱和一代代人对于生活的经验积累。另一方面,就是看这个城市有没有丰盛的文化生活。当我们想起成都,我们会想到这是杜甫的城市,这是陆游的城市,这是巴金的城市,是沙汀、艾芜的城市,是马识途的城市,是这么多的大诗人大作家的城市。因为一个美好的城市,绝不仅仅是用砖瓦建立在地上的,还是被写在纸上写在诗句和文章里的。”

李敬泽对杜甫和杜诗有深刻的理解。他提到,“每次看到杜甫的塑像,都是很瘦很苦的样子,杜甫的一生当然是饱经忧患的,但我想提醒的是,他的形象并不一定完全都是瘦骨伶仃、愁眉苦脸的。杜甫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的性情的宽阔和丰富。在他的诗中,不仅仅有人世的痛苦和不幸,也充满了对人世间美好的领悟。正因为他是如此的领悟到生活的美好与可贵,同时也受到生活的苦难,他才如此的敏感。特别是他在成都期间,是他的生活中相对平静的时间。也就是在这段日子里,我们看到他写的诗歌,比如刚才唱到的《春夜喜雨》,充满了生的欢悦。在那个时候,在这个城市,在浣花溪边,他完全是以充满着精力的状态去感受山水,感受飞鸟,感受树上的花,充满了欣悦。”

“杜甫千诗碑应是西南第一碑”

今年恰逢“杜甫千诗碑”落成后的第一个“人日”。在祭祀仪式活动结束后,李敬泽与阿来、书法家洪厚甜,在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的陪同下,来到“杜甫千诗碑”林,欣赏杜甫千古诗句。

在铭刻《杜甫千诗碑记》的总碑面前,众人更是驻足赏析多时,并合影留念。其中杜甫千诗碑总碑身《杜甫像》由蒋兆和绘,《杜甫千诗碑记》由李敬泽撰文、洪厚甜书写,戈春男镌刻。

李敬泽作为《杜甫千诗碑记》文章的作者,洪厚甜作为文章的书写者,名字被铭刻在一起,两人还幽默称有“同碑”之缘。立在碑文前的阿来,在欣赏《杜甫千诗碑记》时,还诵读了李敬泽写的碑记全文。

“凌绝顶而览众山,杜甫是中华民族伟大诗人。他亲历大唐盛衰,以圣哲胸怀体察世上疮痍、民间疾苦,他的诗作构成了中华文脉中光耀千秋的诗史。杜甫一生困顿流离,安史之乱,天下鼎沸,杜甫挈妇将雏,跋涉于走投无路的黎民百姓中间。直到一日,如诗如画的锦官城在前方展现,此地有放得下书案的平静,有可以投奔的故友,杜甫止于斯,在浣花溪畔营建草堂而居。漂泊疲惫的伟大灵魂在此暂歇,前后三年九个月,留诗二百四十余首,在历史的狂风暴雨中吟咏世间的简朴美好,呼唤正义与太平……”《杜甫千诗碑记》不夸饰文辞,不矫揉造作,明白晓畅,典雅简洁。

书法家洪厚甜说,杜甫千诗碑总碑高5.68米,宽2米,厚0.4米,重23吨,“不管是从重要性还是规模之大,这应是西南第一碑。”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刘可欣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人日祭诗圣,草堂读经典,成为成都文化饕餮大餐 李敬泽:成都是一座诗意砌成的文化名城

杜甫草堂里的梅花争相开放李敬泽诵读祭文昨日是农历正月初七,己亥新年的杜甫草堂,花团锦簇,一年一度的“人日游草堂...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