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欣然返回家乡有人偏要留在远方

西昌都市报 2019-02-12 01:01 大字

除夕的团圆宴热火朝天、觥筹交错。 姐弟俩初次相见,很快便熟络地玩耍起来。 礼州庙会上热闹的民俗表演。李雅全 摄

西昌为何成了我的家乡?

说起这个问题,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那个时候,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一辈人从省内的乐山、泸州等地因支援“三线建设”来到了西昌,从此在这里创业、生活,扎下了根。

几十年的时光倏忽而逝。如今,一大家人之中,我爸妈那一辈人大多都已退休,年轻人多在成都、北京等大城市成家立业,还有的定居海外,西昌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成了一个过年团圆的“驿站”。

“而立之年”将至,又一个春节到来。“驻守”在家乡的我突然发现,自己竟与长辈们一起,成了盼望着“游子”归家的人之中的一员。

文/图本报记者王亚

温暖的傍晚适合团圆

都说“年味儿越来越淡”,的确有这样的趋势。我妈妈这边,两位表姐分别在成都和海外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姨妈和舅舅想念外孙,去了远方团聚。于是,年二十九这天,我们一家人与外婆简简单单地吃了一顿团年饭。

除夕那天,我爸爸这边的一大家子难得地聚齐了。傍晚,在西昌胜利南路的一家酒店里,团圆宴与以往一样热火朝天、觥筹交错。长辈们聚在一起,絮絮叨叨,总有说不完的话,拉家常发出的笑声回荡在空气中。

我的儿子和堂姐的女儿也“出席”了团圆宴。两位宝宝,一个2岁,一个5岁,平时,一个在西昌以玩耍为业,一个在成都上幼儿园。姐弟俩首次见面,竟很快熟络了起来。吃饱了饭,便一起围着餐桌嬉戏蹦跳。我和堂姐遂带着他们下楼,到大厅“放风”。

看着他们“活泼泼”玩耍的小背影,堂姐忙不迭地拿出相机记录,之后“叮”的一声,把照片发到了家人的微信群里。

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堂姐领着我到奶奶家巷子口买绿叶冰糕吃的场景。如今,我们已从长辈心中的孩子变成了孩子眼中的母亲。

那些曾经寸步不离地依偎在父母身边,怀着笃定的踏实感,一面看春晚,一面畅所欲言地交换生活中的趣事、学校里的逸闻的时光已经很远了。模糊的记忆几乎已“融化”在了各自忙碌的生活中,直到相见方才再次“重启”。

礼物和问候从千里之外赶来

大年初一上午,我打开了比自己年长10岁的大表姐从美国寄来的巧克力礼盒,内附一张信纸,上面写着:“过年了,西昌有没有下雪?你有没有戴那种耳朵旁边有两条小辫的棉帽子?祝好。”那一刻,灼热的阳光从窗外直射进房间,我看着熟悉的字迹微笑起来。

从大表姐在大洋彼岸念完大学、开始工作起,每年春节,我都会收到一份像这样的越洋礼物。我上班之后,也习惯了每年寄一份礼物给她。有了各自的生活,越来越少通过邮件联络,这样的礼物往来几乎成为了我们相隔重洋的唯一纽带。

大表姐的模样和行为永远都是酷酷的,从少时每年获得年级前几名的成绩,后来迷上JackieMcKeon,EvaMendes,EricClapton等美国偶像,到义无反顾地出国留学,她始终不遗余力地按照自己的心意过活。上一次和她的春节相聚已是5年前,那次,她对我透露了心里的担忧,其中多是关于父母的问题,比如,“不适应国外生活方式的爸妈,年老后,在国内如何养老?”潇洒如她,也因为心中的牵挂而平添了忧虑。

和大表姐一样不常回家乡过年的,还有二表姐。小时候,比我大6岁的她,常常带着我一起放风筝、讲心事、看影碟。《龙猫》是我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大年初五,她在微信里传来了女儿观看《龙猫》的视频。画面中,我3岁的侄女,聚精会神地望着电脑屏幕,用手指着片中巨大的樟树、可爱的“猫车”、四处走动的“小煤球”,咿咿呀呀地说着、笑着,用眼神传达着她的喜悦,一如当年的我们。

记得多年前,两个姐姐刚离开西昌时,我曾经每天都盼望着她们的来信,守在电脑前等待她们的消息,恨不得知道她们每时每刻都在做什么。

一转眼,多年过去。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说的一般,我们“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有各自的抉择和承受”,境遇、生存状态已不同,行为方式也各异。

然而,春节仍是一个特别的时刻。即使相隔千里,即使仅有只言片语,我们仍然可以从彼此的言语间看见当初的亲密无间。

年味儿“流淌”在屏幕上

许多父母可能很难想象,“回家过年”这件事对于自己的子女来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春节一到,平时在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写字楼里浑身充满“仙气”的Tony,Susan,Catherin提着行李箱回到家,统统变回了莽娃儿、狗剩儿、春花,一个个“原形毕露”,瞬间仿佛回到了“被父母当宠物养”的小时候。

另一项大型“社交节目”——会亲戚,也要在团年的饭桌上、拜年的寒暄中上演。长辈们总是一脸慈祥地站在那里,等着把各种问题“抛”向孩子们。诸如“怎么还没对象?”“年终奖够买往返飞机票吗?”“准备要宝宝了吗?”“生二胎有计划了没?”等等。

对于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怕失去自由、怕麻烦、极其维护个人空间、讲究生活细节的年轻人来说,回家与离开,一来一去之间,五味杂陈。

一年到头,最香的饭菜、最温暖的床铺、最频繁的叮嘱都出现在春节的家里。所以,我们想接近这样的温暖和幸福。

而人生中最奇妙、最无奈,甚至是最彼此冲突的情绪,也都藏在“团圆”的热闹和沉默之间。因此,我们又想逃离和回避。

光阴荏苒,时光仿佛刚来到今天,又忙不迭地奔向未来。

“什么时候才能安安心心地回家过个年?”趁着春节还没过完,大年初七晚上,我忍不住把这个问题发送给了几位远方的兄弟姊妹。

不一会儿,电脑和手机里,收到消息的提示音连连响起。看来,这还不算是一个“特别不合时宜的问题”。

划动屏幕,浏览着他们“七嘴八舌”的回复,我感到这个夜晚稍微有了一丝年味。

新闻推荐

微信发布2019春节数据报告 8.23亿人次收发微信红包

“年夜饭、看春晚、发红包”等春节年俗完整记录了中国老百姓的幸福时光。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和文化环境变迁,春节年俗...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