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孙阿姨的年味儿最是一盘蛋饺香

华西都市报 2019-02-11 03:07 大字

美食家孙阿姨的年味儿 孙亦敏。

2018年1月,孙亦敏和学生们为一家幼儿园准备的一桌年夜饭。

过年用的各式红笺。

孙亦敏亲手做的年礼。

孙亦敏用旧衣改成的餐具袋。

更多“春节那些事儿”,扫码上封面新闻看精彩短视频。

1月30日,孙亦敏家的大门上已经贴好了大红的手写春联。小年刚过,孙亦敏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剪红纸,做年礼,备新衣……甚至还有一个“团年筹备小组”等着她安排分派任务。

3年来的农历新年,孙亦敏夫妇俩都没回台湾老家,也没飞去美国和女儿团聚,而选择留在成都,和她的学生们欢聚一堂。她的手艺,她60多年来对年味记忆的坚守,让她成为朋友圈里大年夜不可或缺的人物。曾坐上她的餐桌的小朋友,早早地就会缠着大人问,“什么时候过年呀?”

“因为啊,我们的年过得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孙亦敏操着软软的台湾腔笑着说,“过年,就是要让孩子对年有盼望。”

特别的年礼“旧爱裹新欢”

来自台湾的美食家孙亦敏,被她的学生亲切称为“孙阿姨”。孙亦敏经营餐饮业二十多年,她创始的烤鸭店“鹿鼎记”,如今已是美国洛杉矶的一块金字招牌,不但受到洛杉矶旅游局的推荐,还登上过米其林餐厅指南。

50岁,孙亦敏选择“主动退休”,将餐厅经营全部交给女儿打理,自己和丈夫则跑去周游世界。2005年,56岁的孙亦敏第一次来到成都,便爱上了这个节奏缓慢悠闲,人情味重的城市。

与温婉的外表不同的是,孙阿姨内里的杀伐决断。她和丈夫很快就决定要在成都定居下来。2015年,孙亦敏在成都三圣乡开了一个小小的烹饪教室,让来自天南海北的“好吃嘴”欲罢不能。定时上课还不够,烹饪教室又演化成了“移动厨房”。

记者到孙阿姨家时,她正在厨房里忙碌。待客的茶室里已经备好了果品,不一会儿,头发花白、身材小巧的孙阿姨也出现了。她端着一碗热腾腾的红豆羹,像母亲迎接孩子归家一样招呼着,“快来尝尝”。

虽然外面应酬很多,但过年要准备的物什,孙阿姨一样也没落下。过年要穿的新衣、新的日用品、自制的年贺礼、毛笔写的大红贺年笺、当然还有年夜饭的物料等等。但最特别的要数两个别致的餐具袋。

这个餐具袋也是孙阿姨准备的年礼之一,但却是用旧衣物重新缝制而成,她取了个喜庆又逗乐的名字叫“旧爱裹新欢”。

“过年嘛,就要除旧布新。但要你怎么‘除旧’?扔掉吗?那很可惜呀。这样多好。”孙阿姨说,“其实,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一家小聚会 变五家超大派对

3年前的春节,学生热情地邀请独自在成都过年的孙亦敏夫妇,到家里吃团年饭。擅长料理的孙亦敏提出,饭菜由她来准备。

原本只是一桌团年饭,在孙亦敏的操持下,配上了手写的菜牌、漂亮的桌布和一整套讲究的餐具。此外,孙亦敏还和大家一起预备了餐桌摆设以及各色吉果、点心、礼物。餐后甚至还准备了小小的游艺活动。

这场孙式大年夜合家欢聚会大获成功,不断有家庭要求参与进来。“后来她的小姑看到了(聚会的照片),她的姐姐看到了,就说我们也要来。大家越加越多。”

从开始的一家人的小聚会,变成了现在五家人的超大派对。孙亦敏的巧思和用心,成了一个家族的粘合剂。

今年春节,几家人提前半个多月就用社交软件,建立了一个“团年筹备小组”。“要做的事情可多了。要选颜色,定色调,选餐具,拟菜单……大家都各有各的分工。”孙阿姨笑着说。

这场活动不光大人,小孩也都要参与进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小孩子们尤其兴奋,早早地就缠着大人问,“什么时候过年啊?”

到孙阿姨家那天正逢腊月二十五,小年刚过。家里已打扫一新,瓶里插着鲜花,佛龛也新贴了对联。在台湾,小年除了扫尘,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送“灶王爷”。

孙亦敏记得过去送灶王爷那天,厨房里就贴了写着神位的红纸,供上许多粘粘的麦芽糖。“有句话说‘上天演好事,下地保平安’。灶王爷他是最了解你家里的事了。每年这个时候,他就要上天去跟玉皇大帝汇报你家做了什么好事啊,什么坏事啊。”所以,要用麦芽糖,糊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吃得甜甜的,不说坏话。”

可口的蛋饺 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做

关于过年吃的糖,孙亦敏还有另一个“甜甜”的回忆。小时候,过年妈妈总是要准备糖果。“那时候糖果没有什么花样,基本上都是花生糖。我就记得妈妈都会把它藏起来,因为我们都很想要偷吃。”

一天半夜,孙亦敏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起来一看,发现是爸爸在偷吃糖果。“我们起来就说,那我们也要。”孙亦敏大笑,“然后他就好好好,不要讲,来来来大家分一点。”

关于“偷吃”的回忆,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俯首可得。那时候年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就包括了对吃的盼望。孙亦敏回想起来,发现如今孩子什么都不缺,对年的期盼就少了很多。

所以,在女儿们小的时候,孙亦敏特别注意,“有些菜平时绝对不烧,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做。”比如蛋饺。

蛋饺是江南地区一道传统的年菜。用一个大勺,摊上蛋液,慢条斯理地在小火炉上烤干,再放上圆圆的肉馅,对折压成饺子形状,这幅场景是许多人难以忘怀的童年回忆。

新年的食物往往要吃上很多天,能放是对年菜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要求。半熟的蛋饺、炸丸子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到了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桌子上必有的两道菜一是蛋饺,二是春卷,“客人来了,主人端一盘蛋饺,口中都会念送你金元宝,再给送一盘金条(春卷)。”

孙亦敏说,年赋予了这些食物新的使命。它们也是最佳的年味儿代表,“所以孩子们平时再想吃,我也不做。”

孙亦敏觉得家人对年的期盼,对新事物的雀跃,归根结底来自对生活的向往。她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家庭创造了年的氛围,让大家可以借这个时刻欢聚在一起,享受生活。而无论年的形式是什么样,年夜饭的菜色如何,她都觉得每个家庭都该为自己的年,定下只属于自己的主色调。 封面新闻记者何晞宇

新闻推荐

阳光庆祝开工大吉 气温开始“节节高升”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吴冰清)假到用时方恨少。春节假期在阴冷中结束了,猪年第一个工作日开启,开工的不只我们,还有阳光。...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