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奴 小城故事寄乡愁(上)

成都日报 2019-02-11 01:55 大字

邓丽君的歌曲很多都是庄奴作词

庄奴在成都和学生在一起 本报记者 王若冰 摄

《为什么》 半生惆怅望故园

庄奴,1921年出生于北京。庄奴小时候家在灯市口,在育英中学读书,那个中学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学校。他小时候家境很贫寒,父亲是西北系的,即冯玉祥、宋哲元的部队。日本侵华之后,因为父亲去抗战,家境就衰落了,家里要负担4个孩子的教育费,庄奴和姐姐、妹妹、弟弟都只能上教会学校。庄奴小时候名字叫王景羲,抗战时候,曾经改为黄河,并以此立志要保卫家乡、保卫黄河。庄奴后来考取了一所新闻学校,因为考入新闻学校每人可以发一袋面,然后可以用这袋面养家糊口。那阵北京都被日本人占据,他的父亲是抗日名将,家里日子过得很清苦。再后来,庄奴悄悄离家来到后方参加抗日,他害怕家里人阻拦,没有告诉父母。不幸身染重疾,靠中草药幸运治愈。他报考空军飞行员,因身体太弱被调到地勤,先到重庆铜梁县训练3个月,后转到成都的学校上课。作为流亡学生,他一腔热血,一心报国,痛恨日本人,只是还没毕业,抗战就胜利了。

1949年到台湾后,庄奴当过记者、编辑,演过话剧,但最后以音乐创作彰显盛名,特别是以流行歌曲最为人津津乐道。其中以邓丽君演唱的《甜蜜蜜》《小城故事》等广为传唱。庄奴创作歌词50余载,作品超过3000首,直到逝世前仍然笔耕不辍,被称为“与时间赛跑的老人”,与乔羽、黄霑并称为中国“词坛三杰”。2016年10月,蜚声全球的华语歌曲“词坛泰斗”庄奴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5岁。

1949年,庄奴刚到台湾不久,就因思念故乡和母亲写下了这首小诗:“当我年幼时,知道的不太多,我问妈妈要什么,妈妈就给我什么;当我长大后,知道的已够多,妈妈从不要什么,我也没给她什么;我给她的那样少,她给我的那样多,为什么,为什么,妈妈始终没有告诉我。”

55年后,庄奴回到祖国大陆,又从箱子底下翻出泛黄的小诗,谱就这首《为什么》,由重庆南岸珊瑚小学的孩子们演唱,在国际上屡获大奖。面对《为什么》这首歌引起的关注和产生的反响,庄奴释然地说:“那时的情况,海峡两岸的亲人相望天涯,这首歌打动人心的地方正在这里。这是世界上所有被迫离散的亲人的共同感受,旋律即出,产生共鸣,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从庄奴写下这首小诗,到谱曲成歌,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迁,但庄奴却以一首小诗谱成的歌《为什么》,告诉这个世界,我又回来了,从台湾跨过海峡回到了祖国大陆,回到了亲人的身边。

这份深深的乡愁、浓浓的思念,成为了解庄奴漫长人生心路历程的重要线索,也是研究庄奴艺术风格的重要依据。有人说,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是庄奴词品的主旋律,也有人说,对真爱的追求和对幸福的憧憬是庄奴词品的风向标。庄奴在50余年的词作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3000余首佳作,邓丽君大半的经典作品都出自庄奴之手。这一切,便构成了庄奴“历经沧桑却天真依然”的生命底色,也构成了庄奴“隽永深邃,旷达明快”的艺术风格。倘若还需要寻找佐证的材料,请匆匆浏览一下庄奴歌词代表作:《甜蜜蜜》的单纯可爱、《小城故事》的旷达明快、《又见炊烟》的隽永缠绵、《原乡人》的朴实真挚、《问明月》的沉郁深邃、《踏浪》的清新时尚、《冬天里的一把火》的直率热烈、《无情荒地有情天》的痴迷幽怨。

庄奴曾把一本《唐诗宋词》随身携带30余年,直到翻阅得边角卷起,“面目全非”,仍然不离不弃。透过庄奴的《唐诗宋词》情结,笔者似乎看见一位词作家面对华夏文明无比深远的牵念,也似乎看见那颗深深眷恋家园亲人的心化作了一轮明月,永远在黎明前的夜空中回望和追寻。

透过庄奴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也能从另一方面印证他的艺术风格,即“隽永深邃,旷达明快”。他的隽永来自对华夏文明的追随,他的深邃来自对骨肉离散的思索,他的旷达来自歌词创作的历练,他的明快来自音乐相伴的律动。

在庄奴家里的墙上,40年来始终高挂着一副对联——“和时间赛跑的人,缘慈悲为怀的心”,透过这副如同座右铭一样的对联,笔者似乎可以从更高的层次读懂一位歌词大家的艺术风格。

《小村之恋》 梦里小村美如画

庄奴1949年去了台湾,当时连与家人告别的机会都没有。他说:“家人不知我死活,这一走就是几十年,直到两岸互通才回来。回来之前我还给妹妹写信说‘重逢是个喜事,咱们谁都不许哭’,可是当飞机在北京一降落,我眼泪就下来了。”庄奴说,等他再回到家乡的时候,父母已经阴阳两隔,如此惨痛的经历让他不禁深深感叹人生如梦。他有太多的乡愁萦绕心头,有太多的亲情需要表达,正如《小村之恋》吟唱的:“弯弯的小河,青青的山岗,依偎着小村庄”,仿如水墨丹青的高手,几笔就勾勒出了村庄的景象:“蓝蓝的天空,阵阵的花香,怎不叫人为你向往”,水墨丹青高手一边继续渲染乡村的美景,一边发出词家的感叹“我的家乡多么美丽,怎不叫人心驰神往”。这是一首看似平淡无奇、自然朴实的歌词,却是蕴含了庄奴无尽的乡愁和无边的思念的故土恋歌,是庄奴写乡愁乡思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庄奴一生被乡愁困扰着,也被乡愁滋养着、催促着。有人说,乡愁乡思是庄奴词品中的主旋律,笔者认为不无道理。你若不信,请品一品他另一首作品《原乡人》:

“我张开一双翅膀,背驮着一个希望,飞过那陌生的城池,去到我向往的地方。在旷野中我嗅到了芬芳,从泥土里我摄取营养,为了吐丝蚕儿要吃桑叶,为了播种花儿要开放。我走过丛林山冈,也走过白雪茫茫,看到山川的风貌,也听到大地在成长。”

庄奴感同身受,以游子的情怀,把乡愁乡思化作了歌声。“在旷野中我嗅到了芬芳,从泥土里我摄取营养。”庄奴情不自禁借原乡人的口吻,把乡情乡愿升华成旋律“为了吐丝蚕儿要吃桑叶,为了播种花儿要开放”。透过这首《原乡人》,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庄奴那颗渴望寻根问底的赤子之心,也好像看见了庄奴那份与故乡同在的乡土情怀。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笼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

在庄奴眼中,故乡就是炊烟,炊烟就是故乡。《又见炊烟》,炊烟如同故乡的模样,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袅袅升腾起来,又轻轻飘散开来,一抹炊烟,一抹暮色,重叠成他心中厚重的乡愁,一声“想问”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

“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愿你变作彩霞,飞到我梦里,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在庄奴眼中,炊烟亦是母亲的化身,看见炊烟就勾起了儿时的回忆,多么希望母亲像彩霞一样永远年轻,环绕在我的梦里,天底下的山水风光再美,但我心中只有永远年轻的母亲。骨肉离散生乡愁,苦吟成歌慰游子,这是庄奴一抹浓重的生命底色,也是他一份深沉的艺术特色。

《海鸥飞处》 没有庄奴就没有邓丽君

邓丽君曾经说过:“没有庄奴就没有邓丽君!”庄奴亦说过:“没有邓丽君就没有庄奴!”这样互相感激的话语,仿如谦谦君子之风款款扑面而来,真让人感到温暖和慰藉。

在庄奴眼底心中,邓丽君保持着古典的温柔大方,具有中国女子的纯粹之美。庄奴认为,邓丽君是华人歌手的标杆,他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对邓丽君一生的写照,并说“她的气质与我的歌词不谋而合”。

邓丽君大半的经典作品,如《小城故事》《甜蜜蜜》等,都出自庄奴之手。奇怪的是,邓丽君从未亲自找庄奴写过词。庄奴对此不仅了无遗憾,而且非常释然。庄奴不停地写词,又不停地被人谱曲传唱。邓丽君则是喜欢哪首歌曲,就不停地登台演唱,直唱得听众如痴如醉,直唱得歌曲大红大紫。因此,也激发了庄奴写歌词的热情。

当回忆那段往事时,庄奴坦言:“我和邓丽君没有交往,只记得某年某月我在某次演唱比赛上见过一个小女孩,现在都是不记得了。她后来出名了,我们都没有见过面。”庄奴继续回忆说:“我写了很多歌,她唱了很多歌,也许是从某个电影开始的,有时也是电影、电视剧主题插曲,写歌不是给她一个人写歌,是给许多人写歌。但《无情荒地有情天》和《海鸥飞处》以及许多后来非常出名的唱片作词都是专门给邓丽君的,不过当时都是导演和编剧跟自己签约的。”

在华语乐坛上,邓丽君最后成了巨星,庄奴也被台湾词坛称为词圣,并与乔羽、黄霑同被誉为“词坛三杰”。庄奴与邓丽君虽然没有交往的面缘,却无数次在歌曲中心交、神交,并产生了久远的共鸣。有人说,从邓丽君演唱的大量歌曲中,就可以了然庄奴的艺术风格。

新闻推荐

刷屏了!“我和我的祖国”城市快闪唱响成都人家国情怀 城市快闪中闻歌起舞 环卫工跳出成都人开朗性格

朱光文闻歌起舞春节的意义很重,却不单是辞旧迎新。中国年,奔团圆。每逢此时,红红火火庆贺新春的热闹声里,我们心中总会有...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