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成谶的春联

齐鲁晚报 2019-01-29 05:31 大字

春联是中国文学和民俗相结合的产物,起源于原始巫术桃符。人们在桃木板上画或刻上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大门两侧,用以辟鬼祛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桃者,五行之精,厌伏邪气,制百鬼也……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唐朝以后,唐太宗的两名爱将秦叔宝和尉迟恭成为门神。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有《元日》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可见清朝皇宫内和王室贵族是用白纸书写春联。

第一次在桃符上书写对联,始于五代时期。五代时后蜀每到除岁,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一般都是上题“元、亨、利、贞”四个字。后蜀主孟昶即位后,诛杀了恃功骄横的大将李仁罕,整顿吏治;攻取秦、凤、阶、成四州,尽有前蜀之地;劝农兴教,经济文化有了发展。孟昶好学能文,喜欢儒家经典。后蜀有个学士叫辛寅逊,曾任司门郎中、翰林学士、简州刺史等职。964年春节,孟昶令辛寅逊在桃符上题写联语,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宋史·世家二·西蜀孟氏》载:“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人张唐英撰写的《蜀梼杌》也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

更富戏剧性的是,孟昶所题的春联就应验在自己身上。作为皇帝的孟昶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亲佞远贤、好大喜功、奢侈淫靡,连夜壶都用珍宝做成。辛寅逊敢于直言,多次上疏进谏。孟昶虽没听劝,但也未降旨怪罪,反而提升了辛寅逊的官职。964年11月,赵匡胤兵分两路攻蜀,66天后,即次年(965年)正月十一,孟昶见大势已去,举城降,后蜀亡。据《宋史》记载:“太祖令吕余庆知成都府,而‘长春’乃圣节名也。”赵匡胤于同年二月任命吕余庆知成都府,管理曾经的后蜀国。南宋史学家李攸编撰的《宋朝事实》记载:“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帝生于大内甲马营,以其日为‘长春节’。”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根据宰相的奏请,将自己的生日二月十六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的“圣节”。孟昶亲自题写的春联“纳余庆”“号长春”,竟然一语成谶。

新闻推荐

蓉漂儿子买房已三年 老两口年年到成都来过年 儿子儿媳吃到家乡菜 老夫老妻爱上成都味

老两口带来的家乡菜老两口带来的瓦罐老两口带来的菜把冰箱都塞满了赶在春节客流高峰之前,侯云龙和妻子杨福珍...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