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摄影达人与《成都街道漫步手记》 ◎吴志维
冯晖与他的《成都街道漫步手记》
冯晖,生活在成都的摄影师,痴迷摄影20年。业余时间,他常常漫步都市街头,在平凡中发现身边有趣的细节。近年来,他将长枪大炮换成小巧的手机,街拍成都成了他专注的主题。2014年获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手机摄影寻城记奖,2015年获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手机摄影50强。
最近,他撰写的一本《成都街道漫步手记》出版了。原来,玩摄影的他这些年也在专注于点滴记录成都街道生活的细枝末节和正在消逝的趣事。
从街道切入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百姓生活
冯晖,供职国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学理科的他,如今的职业是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者。那么,他是如何关注成都的街道往事并且出这本《成都街道漫步手记》的呢?冯晖坦言,无论是之前的手机摄影还是现在研究成都街道历史,和本职工作都没有直接联系,都是长期以来的兴趣爱好。他说,明年就50岁了,写一本成都的书,觉得很有意义很重要,这和挣钱没有关系。
选择研究成都街道历史,是因为冯晖从小在成都长大,熟悉这座城。他觉得,从街道切入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百姓生活,最为生动感人。擅长摄影的他,最初是用镜头记录,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开始查阅资料,自己拍摄的照片也越来越多,成了体系和专题。最终,他决定用文字将他对成都街道的思考、走访、研究记录下来。这本《成都街道漫步手记》就是以文字为主,图片被这位曾经的摄影师限制在较小的篇幅里,仅作为点缀和美化。
在冯晖关注成都街道历史的过程中,几位学者对他影响很大。一位是美国人史景迁,一位是成都人王笛。他们都从事历史研究和非虚构文学的写作,他们的作品好看如小说,真实为历史,比历史好看,比小说耐读,作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冯晖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写作方式,值得学习和借鉴。尤其是王笛,他在成都长大,到美国留学,在澳门任教,用西方的历史研究方式,兼顾乡土与国际视野,切口小,研究深,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他的代表作《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被冯晖视作经典。
冯晖从中获得不少启发。他发现,业余人士写大人物、大历史,难度很大,反而写平凡的普通的身边的人,容易上手。从熟悉的事情开始写,深入之后,影响很深。冯晖还有一个诀窍,就是关注诸如王笛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一书的参考文献。冯晖兴奋地说:“你看他最后的参考文献,晓得他从哪些方面找资料。我们要学习人家是怎么做学问的!他查阅《龙门阵》、成都的竹枝词、李劼人的小说,都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素材。还有,王笛研究成都的茶馆,还从警察局民国时期的档案来找,这些方法是以前想不到的!案件记录,折射出茶馆的很多细节。资料的掌握是最重要的,对写作来说,史料的来源,多而扎实,相对更好。我们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再考虑创新。还有袁庭栋老师,这些前辈的研究都很扎实,我们是站在他们的肩上做事情。”
有图有文有手绘的《成都街道漫步手记》
为什么这样一本介绍成都街道历史的书,不叫“志”,不叫“史”,叫“手记”呢?原来,这本书里,冯晖使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冯晖打趣地说,这叫“用脚漫步,用手记录”。书中使用了冯晖很多手绘的地图。使用手绘地图,生动而鲜活,让读者感觉易懂而亲切,还避开了使用现成地图的知识产权问题,一举两得。用“手记”,还源于当初冯晖“用手机记录”的原始形态。冯晖早就发现,在纪实摄影中,手机有明显的优势。当你举起相机,被拍摄的对象往往紧张,甚至排斥,场景其实就已经变了,变得和本来的状态不一样了。而从手法和技术上讲,手机摄影完全适应纪实摄影,放大办展览都没问题,用在书上就更没问题了。
漫步,就是实地踏勘,城市的田野考古,是最实际的一种研究方式。冯晖对比实地采访和查阅资料,发现很多文献和现实的差别还不小。究其根源,他认为网络的便捷容易让谬误像病毒一样蔓延,以讹传讹。很多谬误被网络不停引用,复制粘贴,大量在网络上传播。为了减少这种错误,他对每条街都实地踏勘多次。为了写《成都街道漫步手记》,冯晖大量采访街道老住户。他将这种资料来源归入口述历史。
热衷于采访街头大妈的冯晖说:“不同的人角度不一样,有偏差没关系,这本来就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我们可以通过多方面的信息相互印证。我发现,采访普通人,往往比采访学问高的人获得的信息准确。老百姓讲的更有细节,更加精彩,这些内容史料上没有,可读性非常强。他们的语言表述也接近普通人,对文章风格的影响大。这些故事放在一起就是天府文化,就是成都故事!普通人的变化,就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变化。”
跨界达人是怎样炼成的
冯晖从小喜欢文科,但是当时学理工科好找工作,所以选择了理工科。他的父亲是历史老师,这让冯晖从小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小时候,生活条件有限,冯晖如厕的手纸就是父亲废弃的历史试卷。于是,少年冯晖每日蹲坑阅读的,就是老爸手刻油印,学生钢笔作答的历史试卷。久而久之,那些填空、选择、问答都烂熟于心,甚至知道哪位学生成绩好,哪位字写得漂亮。这恐怕是最地道的“熏陶”吧!
时间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单位里因工作需要配发给冯晖的一部尼康F601相机,改变了他的爱好轨迹。再往后,网络发达,这对学习能力极强的冯晖来说真是如虎添翼。更让他兴奋的是,中国处在翻天覆地的巨变时期,巨大的变化意味着昨天熟悉的东西也在迅速消逝和改变。对于一个迷恋纪实摄影的人来说,可能没有哪个国度能像中国这样随时随地充满拍摄素材的了!
随着冯晖用镜头记录的内容成了专题系列,他开始尝试非虚构的写作。他喜欢以摆龙门阵的方式展开他的故事,文章如随笔和散文。冯晖说:“我尽量弱化学术性和理论性,努力用普通人的视角重新解读,让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都能看懂我的文章。这对我的要求就是‘要嚼烂’。现在,很多人不看书,有趣的他们可能会看。大家喜欢图文结合的方式,而我擅长图片和文字的结合。让大多数人看得懂,又喜欢,这样的写作才有意义。”
善于利用新媒体也是冯晖的专长。他相信,新媒体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你不同意、不接受都无法阻碍。我们早已进入了读图时代,大家习以为常地在朋友圈发九张图片,其实也是一种交流。这都是自然发展,阻挡不了。随着手机储量变大、网速加快、流量免费,读图时代还会向视频时代转变,我们应该顺应而不是对抗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冯晖,已经开始手机拍微电影。他身上常备笔记本“手帐”一本,手机两部,一部拍视频,一部拍照片兼录音,还有一个八爪鱼的袖珍三脚架。这样一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一网打尽!
新闻推荐
12家上市银行业绩快报出炉,五大行尚未披露业绩 多家营收突破千亿 净利增速有所抬升
■天府早报记者冷宏伟A股上市银行陆续公告2018年业绩情况。截至目前,已有12家银行公布了2018年业绩快报,包括6家股...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