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与时俱进的好帮手

成都日报 2019-01-21 03:27 大字

1978年建成的成都电信长途电话大楼 本报摄影部

如今手机不仅可以打电话,也可以移动支付坐公交车本报摄影部

1994年,腰挂BB机、手持“大哥大”的藏族女商人拉珍正和四川的客户洽谈生意 图据新华社

温月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句顺口溜,曾寄托着无数中国老百姓对现代美好生活的憧憬,尤其是在通信“基本靠喊”的年代,能拥有一部私人电话,简直就是幸福的代名词。最近20多年,手机成为时代变迁、“科技改变生活”最好的注脚,从电影道具般稀奇的“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年年翻新,更从通信工具进化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好助手。

初识“大哥大”都在港片中

上世纪九十年代,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通信事业迅速发展。以“BB机”为载体的无线寻呼开始广泛使用,为大众百姓人际交往与联系带来了相当的便利。几乎与此同时,俗称“座机”的有线电话逐渐进入城市平民家庭,“宅电”成为人们生活“富”起来的标配。然而,当人们正在为有线电话的清脆铃声和无线寻呼的轻快召唤陶醉之际,一个更厉害的“角色”登场了!它就是第一代手机“大哥大”。

和许多成都人一样,我第一次见到这玩意儿是在香港电影里。那时这种手提电话有个更形象的称呼——“大哥大”。电影里,“操社会”的“大哥大”要打电话了,一摊手,旁边的马仔动作麻利地递过“大哥大”,派头十足。通话完毕,大哥潇洒地一甩手,那电话划出一道美妙的弧线又落在马仔手上。哇!在当年能安一部“手不能提”的“宅电”都算洋盘的我们眼中,由此认定手提电话=“大哥大”。

大约1996年我才第一次亲密接触“大哥大”。朋友在一家文化传播公司搞文案。因业务需要,公司老总的电话时不时也让他提着。手能提着的电话肯定比只能摆在办公桌上的电话方便,于是便提着走着来到了我家。朋友身高不足一米七,“大哥大”在他手上显得特别“大个大”,我乍一看到颇觉滑稽,仿佛是儿童耍弄的玩具。似乎为了证明手中的“大哥大”的确不是玩具,朋友尚未落座便“唧唧唧”地按下一连串号码,要给老板通话。可不知为何总也打不通,朋友东走西挪换了好几次方位,也未能与老板说上话,脸上不免显出几分尴尬。后来才晓得,“大哥大”用的是模拟信号,虽然可以在通话时自由移动,却易受地域方位天气等影响。虽然不时让主人遭遇“中看不中用”的难堪,但那时无疑是老板的身份象征。

太升路买“掌中宝”上电视新闻

谁也想不到,短短几年,人们腰间别着的传呼机就被彻底淘汰了,就连曾经霸气冲天的“大哥大”也灰头土脸地一边凉快去了。在2G时代,被叫做手机的手提电话迅速普及。新款手机不单技术先进,而且造型精巧,全然不见“大哥大”的笨重,价格也更加“亲民”,以至于工薪族也有了“掌握”的可能。

1999年,我当时所在部门因独立核算,在与总公司保持一定“距离”的地方办公,且有权在完成额定任务之后自行分配经济效益。部门领导因此决定用这笔可自行支配的收入为每位员工配备一部手机。“乌拉!”大家不禁欢呼雀跃。那时,手机始入寻常百姓家还算新闻,我和同事在太升路某电信商店选购手机,便遇上电视台记者现场采访。面对伸到嘴边的话筒,我等颇有几分激动,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大通。事后却又有些后悔:电视新闻播出,若让单位其他部门同事知晓了,难免眼红,岂不糟糕?新闻播出几天后,我凑巧到总公司办事,不但关闭了手机而且还藏在挎包里,不敢张扬。殊不知,我的惴惴不安简直是“自作多情”,总公司同事十之七八都有了手机!从商者对市场消费潮流更为敏感,买手机已经不算“新闻”。

我的第一款手机是翻盖的摩托罗拉“掌中宝”。虽然小巧,可一手掌握,手头握个“电话机”的感觉,还是让自己多少觉得有点“分量”——呵呵,咱也是能“耍”手机的人了!尤其是用手机向朋友打出第一个电话时,朋友那略带惊讶的话语:“吔,你都耍手机了嗦?”更平添了几分自得。然而,“耍”手机的感觉很爽,掏钱的感觉却很痛——当时手机双向收费,打进打出都要算钱,“分分钟”的单价亦不便宜。有时甚至担心一不注意按错了键,“漫游”到了“国际”,钞票就注定与“国际”接轨。打电话给钱,天经地义,且说长说短的主动权基本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接电话也给钱,就觉得有点冤枉,因此“长话短说”“能打座机就绝不打手机”便成了我那年月使用手机的“自我规范”。对于我等工薪阶层来说,节约“票子”比硬绷“面子”更重要。

不过,每每在街头巷尾拿起手机就能享受“天涯若比邻”的便捷,再回想那尚无座机更无手机之时,某个星期天有要事须告朋友,急急赶去却吃了闭门羹的无奈,又有了“那点痛算什么”的释然。

好在随着国家无线移动通信事业的迅猛发展,手机双向收费很快成了历史。不单如此,各种优惠政策也纷纷出台,费用大幅下降,使用手机不再惜时若金,尽管“煲粥”“熬汤”,那种想打手机又心痛钞票的尴尬已成为历史。

昔日身份象征如今生活必备

手机从象征富贵、成功的“大哥大”变为寻常百姓的掌中必备,固然有着现代通信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的因素,但中国民众从家有电话机,到腰别传呼机,再疾步迈入几乎人手一机的移动通讯时代,无疑是改革开放生活日臻富裕的成果。

对此,有一幕情景令我记忆犹新。十余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位农民骑着搭有潲水桶的加重自行车,途经我居家楼院门前时,突然停下,只见他从衣袋里掏出一部手机,熟练地翻开机盖:“算了,你不要来了,这边的潲水莫得啥子搞头!”声音很大,中气很足。我当时第一感觉是:喔,收潲水的普通农民也玩得起手机了,“大哥大”们肯定摆不起谱了!将此见闻告知朋友,大家共同的感受是:时代不同了,手机没“谱”了!

我曾一度认为,手机最重要的是通话功能,其他都是次要的。再则,觉得小巧玲珑的2G手机别在腰间,便于携带,不像“身材偌大”的智能机,尤其夏天衣着单薄,揣也不好揣,放也不便放,总要挎个包,麻烦。在这种被朋友斥之为“严重滞后”的观念支配下,2G的摩托罗拉“掌中宝”和“988”两款手机竟然相继用了十余年!而一次乘坐地铁的经历则促使我这个“落伍者”最终摒弃了曾经秉持的旧观念,坚决地和2G说“拜拜”。2016年6月的一天,我乘坐地铁。车厢里,乘客或坐或站,凡“低头一族”个个手持“4G”。恰在此时,我别在腰间的“2G”不识趣地叫响了。说实话,面对眼前一众的“4G”,我真不好意思掏出“古董”来,因为实在是太“另类”了!

进入21世纪,手机对于赶潮流的青年人,跟时代的中年人已然是生活必备,好多老年人也萌生了需求。敏锐的厂商瞅准了市场,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大字码、易操作的简便“老年手机”,颇得青睐,老太太胸前挂手机由此成为街头一景。就连我那难得出户,固守“座机”的八旬老妈也成了“玩家”。成年人几乎“全覆盖”,未成年的中小学生至少是“半覆盖”,以致于有学校作出规定:学生在校时间一律不得使用手机。或许我这个说法都保守了。有一事可作证明:那日,在家突然收到侄孙女发来的微信,她自己拍摄的一段视频。天哪!6岁的娃娃,还在幼儿园上大班!幼儿尚且如此,何况学生乎!

如今,专门销售座机的商店几乎销声匿迹, “有事CALL我”的广告语已成往事,商家广告上最显眼的不再是手机号码而是二维码……智能手机引领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给人们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

手机越智能生活更多彩

“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说的是一代人更新换代大约需要二十年,而以无线移动通信为标志的手机却已“长”到了第四代——采用全IP数据网络的超高速上网手机系统,俗称4G时代。进入新世纪,苹果、三星和华为正是凭借更加先进的4G智能化技术,取代了往昔的诺基亚、爱立信与摩托罗拉,崛起为新的三大巨头!尤其是我国的华为,发展更为迅速,竟已领先至5G!改革开放40年,我国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不但赶上了世界的潮流,更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普惠全国人民,令世界瞩目。

我初识微信,是在五年前的某个夏日。我登门拜访一位朋友。其时,他已换了诺基亚的3G手机,闲聊间,指点我用这手机与另一位外地朋友“微信”交谈,完成了自己平生首次微信通讯。而几年过去,身边的亲朋好友更全都成了4G智能机的用户。

如今,我这个曾经的“落伍者”也跨入了4G时代。用上4G智能手机,深感其既有“智慧”,又很“能干”:或查寻资料,或上网浏览,或办公应用,或生活咨询,或游戏娱乐,或共同聊天,或支付费用……无所不包,应有尽有,将人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生活也平添了丰富的色彩。2018年一头一尾,成都的两场落雪,竟引发成都人的盎然兴味,眼前雪花飘,掌中手机响,微信圈里的长章短句,视频图像,尽在“雪”中,各显其趣。手机,为人们带来了电子时代的另类欢愉。

一机在手,人们看到的是五彩缤纷的生活图景;听到的是热烈欢快的时代乐音,更感受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脉冲!

新闻推荐

积极履职 建言献策 市政协委员陆续到会议驻地报到

关注民生大计,积极履职建言献策。养老、医疗、教育、营商环境……政协委员们从调研到提案,字里行间都是与广大群众密切相关...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