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栏目组携手中国国家图书馆 让宋拓蜀石经(复制本)“回家” 《国家宝藏》公开课暨宋拓蜀石经(复制本)赠予仪式昨日在成都石室中学举行
赠予仪式现场
昨天下午3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国家宝藏》公开课之走进石室中学暨宋拓蜀石经(复制本)赠予仪式”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举行。今年正值石室中学建校2160年之际,《国家宝藏》节目组联同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川博物院共同举办此赠予仪式,以求与社会各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共勉!实际上,这也是《国家宝藏》第一次走出录影棚,走进校园,和师生们一起零距离地接触历史、感受文化。
传诵千年的“珍贵教材”
秉承着“持续打造精品节目”的创作赤诚,《国家宝藏》第二季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开始了新的旅程。第二季节目中四川博物院推选的“后蜀残石经”亮相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共鸣和反响。其实,“后蜀残石经”原本并不“残”,而是一套整体完整、经文详备的石经。观众今天无论是在四川博物院看到的“残石经”,还是珍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宋拓蜀石经”,它们都源自最早的“后蜀石经”,而这其中还有一段令人感叹的渊源。
最早的“后蜀石经”为五代时期后蜀宰相毋昭裔主持刊刻的儒家经典石经,立于文翁石室,也就是彼时的成都学宫之内,为学子们研读摹拓。毋昭裔之后,宋人续刻,最终历时近200年,集结了儒家十三经,奠定了儒家经典十三经的格局。蜀石经不仅刊刻经文,最为珍贵的一点是还刻有注释。它更以拓印本的形式影响全国,在宋代广为流传。而千余块后蜀石经因南宋末年的战乱而散佚,现仅存几块残石,顾名“后蜀残石经”,现仅可从宋拓本中窥得石经原貌。
巴蜀大地的读书声从未间断
1965年,耗资25万元从香港购回后蜀石经的宋拓本以及其他珍贵古籍拓本,现存放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为后蜀石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于四川人来说,“后蜀残石经”和“宋拓蜀石经”都是珍贵的文物,对于研究四川的文化教育史,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石室中学建校2160年之际,《国家宝藏》节目组希望通过赠予仪式,让“蜀石经”重回石室,也让文翁重视教育、传承文化的精神通过石室中学,绵延不断地传递出去,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成为历史与文明的守护者。
作为石室中学的校长,今年正值石室中学建校2160年之际,田间也万分感慨:“作为千年学校我们办学要坚持、传承我们优秀的文化。两千年来,‘李冰治水,文翁化蜀’是个奇迹。两千多年来,我们学校的名字不停更替,但办学地址从未改变过。我们坚守‘教育是一种信仰’,坚守‘回归教育本质’,坚守‘石室办学追求’。”
《国家宝藏》走进大众生活
作为此次活动的发起方,《国家宝藏》勇敢地迈出了它的第一步——走出录影棚和电视台,真正地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于蕾表示:“我们这个节目就是一个关于历史的节目。历史是很有趣的,就是讲故事,这就是我们做的事情。我们的逻辑就是:九大中国顶级博物馆,做一场“国家宝藏”特展。我们的初心就是想让历史活起来,让博物馆火起来,让零起点的观众爱上历史和文化。历史可以很现代,可以很有趣。”
现年78岁的成都石室中学语文老师朱泽荪已经退休多年,然而石室中学对于他来说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他在这里几乎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也通过编纂校史记录下了这所学校两千余年的春秋。作为国宝“后蜀残石经”的今生守护人,朱泽荪曾登上《国家宝藏》的舞台,在节目中分享自己在石室中学度过的点滴和自己与同事共同编纂校史的美好回忆。
国图首次对外赠予“宋拓蜀石经”(复制本)
在昨日的赠予仪式上,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樱女士通过VCR表达了祝福。她说:“很遗憾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同国家宝藏节目组一同走进文翁石室,但是我今天代表国家图书馆,为所有的石室人带来一件非常珍贵的礼物。2018年12月30日,《国家宝藏》‘后蜀残石经’的故事一经播出,我看到了很多网友自发为‘存师道,传薪火’的石室中学点赞,更有无数石室学子为自己是石室人而骄傲自豪。文翁石室建校于两千多年前,千余年来,人才济济,可以说是‘史上最强学校’之一,所以国家图书馆特意制作了这件珍贵的礼物,非常荣幸此次能与《国家宝藏》节目组和四川博物院一同将它赠予石室中学。这份礼物就是‘宋拓蜀石经’的高仿复制本,这也是国家图书馆目前唯一一本对外赠予的珍贵的复制品。此次,让石经重归石室的活动,是希望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能在年轻一代的石室人中薪火相传。”
红星新闻记者 谢礼恒
新闻推荐
▲成都中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第三次领导小组会议成都中院开庭审理一起涉黑案件成都中院供图本报记者刘冰玉自扫黑除恶...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