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国际化营商环境, 如何跟上开放步伐?

成都商报 2019-01-17 03:43 大字

中国-欧洲中心 资料图片阿里巴巴西南总部大楼 资料图片王者荣耀团队办公区 资料图片

问成都,公园城市的时代价值今年将有何具体体现?

问成都,东进今年如何整体成势,勃发城市双核的“极”之威力?

问成都,如何担起“主干”之责,与市州兄弟共同起飞于“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新格局?

问成都,动能转换今年将如何突破,焕发成都全域协调发展的活力?

问成都,营商标杆城市打造付出的真金白银,今年将有哪些收成?

问成都,谁来破局TOD,为破解“大城市病”再书“成都样本”?

2018年11月,著名评级机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发布《世界城市名册2018》,成都排名继续上升至71位,连跨两级,升至Beta+。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绝不会因地处内陆和处于发展初期而被跨国投资企业所宽容,产业链价值链的生成和排序,从某种程度上看,就取决于营商环境的竞争力。作为世界城市的增长性力量,成都发展速度可见一斑。与此相适应的,营商环境是否已经跟上了成都进入世界城市的发展步伐?

仍然没有定论。一种观点认为,从各项排名来看,成都营商环境在过去几年里大踏步前进。但仍有不少专家提出,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成都总体上离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还有差距。

日前举行的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上,成都将2019年确定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创造一流营商环境成为了“头号工程”。在蓉企业家和投资者,已经感知到新的机遇——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或将意味着更快的办事效率,更快的发展速度,以及更快的开放进程。

但站在2019年门口,他们更想知道,新的一年,国际化营商环境到底应该怎么建,从而匹配世界城市发展步伐?尤其是,借助对外开放机遇,成都如何提升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携领本地企业共同走出去?在政府服务效率方面,如何继续缩短行政审批效能与国际标准的差距,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如何提高要素匹配效率,让政策跟着企业发展的需求走?

进入全球市场

成都靠什么引来国际资源?

越来越多的领事机构,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越来越多的国际地区航线……源源不断的“成都造”和“四川造”商品进入欧洲,而来自欧洲腹地琳琅满目的商品,也成了摆在成都商场、超市的独特风景。可以说,成都正在充分融入全球市场。

但这对于成都来说,远远不够。世界银行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成都不仅要以更高水平开放走向世界,更要充分对接国际资源,赢得全球投资者的青睐。

如何引来国际资源?上海投资咨询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颖认为,关键就是要为外来企业提前准备好良好的发展基石。她建议,在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成都首先不能发生产业空心化,“要有产业依托。”

王颖说,产业依托不仅是意味着要具备有竞争力的要素市场,还要对标国际先进的营商环境,以及尊商重企的社会环境,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要素支持、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保障、为企业家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对比成都自身人才、产业等特质后,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周涛认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以及现代金融是成都应该大力发展的三大产业。“在这些领域上,成都有足够的体量基础和优势,建议政府大力扶植,助力企业成长。”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成都自贸试验区也将为城市营商环境带来新一轮对外开放机遇。在既有面积的区域中,成都自贸试验区如何探索适宜发展的开放型产业,进一步推动外商投资企业提升在蓉投资水平?在制造业朝着国际市场高歌猛进时,成都自贸试验区相关负责人的建议是,“还要关注服务业等产业方向发展,通过建立产业依托,积极对接国际优秀资源。”

根据成都自贸试验区提出的规划,在2019年,这里将继续依托中国-欧洲中心、中法、中德、中意、中英等开放平台,进一步发挥成都自贸试验区西向开放、对欧开放优势,在全国率先探索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扩大对欧开放,为中欧BIT谈判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开展压力测试。

在电信、旅游、工程咨询、法律等领域,成都自贸试验区还计划探索扩大跨境服务贸易开放,研究并建立服务贸易清单管理模式。同步进行的,还有普惠的政策,这也将进一步纾解所有行业面临的困境——探索创新贸易监管新模式,为企业提供自由进出、安全便利的进出境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形成标准化单证并赋予物权凭证功能;加快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探索完善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离岸账户等功能,建立统一的本外币账户体系。

匹配市场需求

行政审批速度如何加快?

行政审批是所有企业关注的重点,因为这对企业来说,首先意味着时间成本。事实上,制度性交易成本一直是企业发展的痛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去年以来,成都按照“能减则减、能放则放”的原则,在能源、物流、税费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积极打造要素成本“洼地”。

但成都现有的行政审批效率仍与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地区存在差距。一位企业人士表示,“目前已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含金量’不高。融资难融资贵仍然存在,企业用地用能用工等运营成本较高;多头监管、重复监管尚未根除。”

行政审批的速度还能怎样加快?成都正在探索“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纽瑞特CEO蔡继鸣曾经面临着生产痛点,承诺制则帮助该企业加速了建设进程,为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政策支持。

但政策的边界仍制约着成都的营商环境充分匹配企业需求。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认为,成都选择在管理机制更加灵活、潜在风险更加可控、客观需求更加迫切的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确实可最大限度地将项目建设过程中征地拆迁、环保、安全等领域不可预估性风险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尽可能减少改革阻力。

不过,承诺制的边界制约即将被打破。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承诺制的实施范围拓展到全市所有产业功能区,通过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在极大程度上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办事效率,可对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防止投资大起大落、带动就业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还提出要千方百计降低制度交易成本——本轮机构改革,强化专业服务和后监管职能设置,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事项,大幅降低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综合施策降低企业融资、物流、用能运营成本。

提升企业获得感

政策能否跟着企业需求走?

明确了国家和营商环境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真正提升产业实体——企业的获得感?

“可以拿国务院数据来说话——我们的改革事项完成了90%,但企业获得感环比仅增加百分之几点几,说明还有痛点需要解决。”毕马威政府咨询及公共服务咨询服务总监喻莺这样说。在日前举行的成都自贸试验区专家咨询委员会2018年年会上,企业最关心的仍是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这也引发了激烈讨论。

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首席经济学家盘和林认为,真正的营商环境应该从企业家的“获得感”出发,要从文件中走下来。尤其是需要解决企业家的“痛点”“难点”“堵点”。

四川远大蜀阳药业常务副总经理周鲁谨的“痛点”是:如何能有量身定制的政策,帮助成都发展出更多行业巨头?四川远大蜀阳药业是一家从事血液制品的企业,运营二十余年,企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但周鲁谨内心深处仍希望公司能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但“血浆站”是公司发展遭遇的瓶颈。如何破局,帮助企业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周鲁谨希望的,是政府能针对每个企业所处行业、所处阶段和面临的需求,通过政府组织办公会的形式,为每家企业制定目标,然后配套相应政策,实现真正的“量身定做”。

四川超宇建设集团董事长罗宇龙则认为,在惠企、利企、便企的目标背后,成都更需要强调“政策延续性”,要确保每一家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痛点,都有对应的政策支撑。成都阳光铝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健说,政策距离落实还差“最后一公里”——这一公里是指,政策落实首先“要下沉到基层”,知晓政策的不仅是各部门的负责人,每一个窗口的业务人员也要熟知政策,理解政策背后对民营企业家的尊重与包容。

这也是成都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下一个目标。在确定“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的工作主题后,成都提出要千方百计构建精准的政策体系,着力提高企业的政策获得感,坚持“新政策”与“老政策”结合,全面梳理落实已有政策,加强新老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确保步调一致。以专业思维研究产业发展趋势、敏感要素、发展痛点,着眼关键环节、公共平台、营商环境等方面,精准制定产业扶持政策。

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新闻推荐

成都火车站地区设“严管区” 出租车随意上下客 顶格处罚

在火车站等客流量大的场所,出租车喊客拉客、议价拒载等现象突出,给旅客出行造堵,特别是节假日、春运等客运高峰期,对出租车违...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