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 重塑城市综合竞争战略优势
摆臂迈步,跑鞋左起右落,和路面摩擦出小小的“嘎”“嘎”声,刘文庄已经是有着4年跑龄的“跑跑族”。
“我们是对城市生态最敏感的人,这一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成都的环境越来越好。”自从在锦城湖公园开始“人生第一跑”后,刘文庄跑过了浣花溪、青龙湖、白鹭湾、凤凰山、龙泉山、三环路……可以说,他用脚步丈量了城市每一片绿色。
而让刘文庄更欣喜的是,身边的“跑友”也多起来了。去年年中,国内知名的运动社交平台咕咚做过一项调查,从成都用户中随机调取10万人近半年来的运动数据,抽样结果显示,成都人平均每天运动时间达到1.3小时。
城市越来越浓郁的公园气质,正改变着越来越多成都人的生活。这也是成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城市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市民高品质生活、社会高效能治理的有机统一。
2019年阔步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1月7日至8日举行的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必须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要求重塑城市战略优势,强化新一轮城市规划执行的刚性约束,坚定推动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发展,坚定推动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建设,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建设,建立城市综合竞争战略优势。
2018年
新经济蓬勃兴起
天府绿道成城市新名片
经济高质量
完成66个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
新经济活力居全国第3位
每天平均打40多通电话,多的时候有80通,一辆新车,10个月,跑出47000公里……有时候细想下来,这些数字让李芳钧自己也吓了一跳,但这就是“东进”区域空港新城建设者的常态。
这样的“常态”必然带来“巨变”,2018年,“东进”区域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促进,已签约项目115个,协议投资额达3860.3亿元;开工建设项目59个,总投资851.4亿元。
而这只是成都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成都推动形成“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空间功能布局,“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体系正加快构建,为成都高质量发展开辟了广阔承载空间。
布局建设产业功能区,是成都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迈上高质量的重要载体。去年,实施《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完成66个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加快编制“两图一表”,新开工标准厂房5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人才公寓和配套住房907万平方米。
2018年,是新经济蓬勃兴起的一年。成都新增新经济企业3.1万余户,培育独角兽企业4家,新经济活力居全国第3位。一个趋势正越来越明显,新经济正成为助推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引擎。
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数据最有说服力——2018年前三季度,三次产业结构为3.8∶41.7∶54.5,其中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2%,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6%。
生活高品质
天府绿道累计建成2607公里
启动保护与修复100个川西林盘
近日,一个最新消息在成都人的朋友圈里传播扩散——锦城绿道已建成的24公里自行车高速路将于春节正式呈现。这条线路串联起了锦城湖、桂溪生态公园、会展中心、江家艺苑、白鹭湾湿地、玉石湿地、青龙湖等重要节点。
2018年,天府绿道这张城市新“名片”是市民高品质生活最生动的写照,不少建成的绿道更成为新“网红”,吸引市民和游客去“打卡”。
这一年,成都将天府绿道建设作为建设公园城市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以绿道为脉络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天府绿道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正成为市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截至目前,天府绿道累计建成2607公里,其中区域级绿道345公里,城区级绿道928.5公里,社区级绿道1333.5公里,以绿道为脉络的城市功能体系和生活场景正在逐步形成——
串联了1113.79平方公里的五级绿化体系,其中,生态区44个、总面积1000平方公里,绿带123个、总面积79平方公里,公园109个、面积33平方公里,小游园266个、面积124万平方米,微绿地319个、面积55万平方米。
植入了2191个文商旅体设施,其中,文化设施577个、旅游设施506个、体育设施1108个,建成了370处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启动了1080个。
启动了100个川西林盘保护与修复工作,初步形成了40万亩的景观农业。
据第三方机构戴德梁行发布的天府绿道项目已建成区域综合评估报告显示——天府绿道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已在生态保障方面发挥较大作用,在推动成都文体旅商农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城市新的生活和发展方式上已初见成效。
市民的高品质生活还有更多的温暖注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7.6万人,预计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9%,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分别增长19.8%、27%;全市新增学位11.2万个,新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5家,配租配售保障房2.3万套;地铁运营里程达225公里,凤凰山体育中心、自然博物馆等重大文体项目开工建设……
治理高效能
1918条背街小巷换了新颜
112个特色街区扮靓城市
不久前,成都社区发展治理获得了“中国民生示范工程”第一名。这样的殊荣,回顾2018,有着一条清晰的“变化”脉络。
这种“变”是基于城市治理理念之“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成都城市工作的重心下移社区,从微观尺度、居民视角看问题、添举措、抓项目。这一年,1918条背街小巷换了新颜,143个“小游园·微绿地”点缀街角,112个特色街区扮靓城市,800多个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项目让居民享受有内容有品质的家门口服务,这些“民生小事”让市民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也让整个城市在悄然中变得更有温度。
这种“变”是源于城市治理方式之“变”。城市的这些变化,正是治理方式转向“共建共治共享”而取得的。这一年,1.1万家社会组织、31家社会企业、16万注册社区志愿者、2000多支志愿者队伍在社区提供服务,与党组织形成“众星拱月”之势,为居民提供着幼儿托管、四点半学堂、共享食堂等居民家门口的服务,让一个又一个社区呈现出温暖、和谐的景象。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初步实现了“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的目标。社区环境变美了,生活更方便了,成为了市民生活最直观的感受。
当然,高效能治理带来的城市新变,给市民带来的感受远不止此。天府市民云APP上线,市民登录即可享受查社保、查公积金、医院挂号等“一站式”服务;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51天,荣获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不投币、不刷卡,拿出手机扫一扫即可乘坐公交和地铁,成都正在智慧出行模式上作出新探索,未来市民将享受到更多优质的出行服务……
2019年
坚持稳中求进
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站高谋远、保持发展定力,2019年,成都将坚持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2018年保持基本稳定,提振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记者梳理了备受市民关注的几个关键词,提前剧透今年成都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产业功能区
明晰66个功能区攻坚方向
一个产业功能区
就是一个新型城市社区
重点围绕构建“5+5+1”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产业功能区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据了解,今年,成都市将围绕培育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加快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准产业定位方向,秉持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一个新型城市社区的理念,对功能区进行模块化设计和社区化管理,遵循企业成长规律促进战略性产业加快集聚,做大产业投资基金规模,科学设计标准车间、人才公寓、商务楼宇,形成招引高能级和新经济领域项目的新优势。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优化产业功能区布局和定位,推进产业功能区差异化发展也是今年的工作重点。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将聚焦“精准”二字,瞄准“5+5+1”重点领域,聚焦16个产业生态圈,明晰66个功能区攻坚方向,强化产业细分定位和产业链互补,形成“人城产”高度融合的新型城市社区和特质鲜明的产业功能区。
天府绿道
引进国际一流水准的团队
参与创意设计
推进“绿道+”战略
今年天府绿道建设将从哪些方面着力?记者了解到,成都市将着重聚焦提升天府绿道品质,系统推进天府绿道建设,重点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具体而言,在高水平的创意设计上下功夫,引进国际一流水准的团队参与创意设计。在功能集成、场景打造上下功夫,推进高等级驿站建设,促进文体旅商农融合,打造绿色生活场景。在连网成片、互联互通上下功夫,形成构建公园城市的整体形态。在生态价值的转化上下功夫,推进“绿道+”战略,即绿道+生态保育+场景营造+慢行服务+产业发展,促进城市高品质发展,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加快推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
社区治理
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
加大向社会组织
购买社区服务力度
坚持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以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为目标,不断感知和解决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第二个家”,今年社区治理将从哪些方面着力?
记者了解到,今年将聚焦高质量发展,以“五大行动”为牵引,以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特色街区创建、培育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建设国际化社区等为重点,推进社区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心态“五态”同步提升,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聚焦创造高品质生活,进一步打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社区的关键环节,及时回应市民需求变化,加大向社会组织、社会企业购买社区服务的力度,把社区服务的重点进一步落实到社区嵌入式养老、老年人助餐服务、共享停车、产业园区生活服务等这些老百姓身边的急事、难事上。
聚焦高效能治理,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引领能力,以“五好”小区创建、“天府市民云”品质提升、社区干部空间美学运用能力提升、激励社区志愿服务等为重点,深入推进街道(乡镇)转职能、社区减负赋能,完善社区多元参与和多元投入机制,健全社区人才保障机制,把分类治理、创新治理、精细治理落到实处。
本报记者 徐璨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2018年度成都法院十大典型案例出炉本报记者刘冰玉昨(15)日,成都中院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2018年度成都法院十大典型案例。...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