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升腾的热气氤氲着那是世界上最好的美食

成都商报 2019-01-13 01:00 大字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

是腊月的第一个节日。

就像童谣里唱的那样,

腊八节,意味着春节的序幕已经拉开,

年的味道一天比一天浓。

腊八这天,

家家户户都要围坐在一起品尝腊八粥这美味佳肴,

腊八粥味道鲜美,入口香甜,回味无穷,

吃了这碗还想下碗。

我永远难忘母亲精心熬煮腊八粥的情形,忘不了腊八粥带给我的甜美回味。

几乎从春末开始,勤劳的母亲就在精心准备着、细致留心储存着各种谷物和蔬菜的果实。

豇豆成熟了,母亲便把一把把的老豇豆用线捆扎起来,悬在屋梁之上;扁豆成熟了,母亲便用粗线把扁豆穿成一串串的,挂在高高的墙壁之上;豌豆成熟了,母亲戴着老花眼镜,在夜晚昏暗的灯光下,小心翼翼地把饱满圆滑的豌豆装进自己亲手缝补好的布袋子;莲子成熟了,母亲拿了一杆长篙,长篙上劈了一个小小的叉儿,吃力地举起长篙把门前塘里成熟的莲子朵儿收进屋,把莲蒂扎紧,也高高地悬挂起来。

秋后,我家的门楼上、屋梁上、墙壁上、楼板上都挂得满满的。风一吹,那些布袋子、豆果子,轻轻地摇摆,发出轻微的响声,那情景特别诱人。有一次,我不经意间问母亲:“妈,你干嘛要留这么多种子呀?”母亲笑了笑,说:“秋储冬藏,这是种田人的习惯,多留些种子,来年就不愁了呢!”

腊月的头几天,母亲早早地搬了梯子,把门楼上、屋梁上、墙壁上、楼板上的各种种子取下来,然后把没有剥去外壳的种子重新剥离;剥离了外壳的进行筛选,个儿饱满的重新放在袋子里悬挂起来,个儿一般或者不够饱满的就倒入木桶之中浸泡起来。两三天的工夫,经过浸泡之后的豇豆、扁豆、绿豆、豌豆、莲米等泡涨了大半桶,五颜六色的混合在一起,特别好看。我禁不住把手伸进桶中,抠出一把,圆圆的、长长的种子,变得油光圆滑,特别富有质感。

母亲笑着说:“明天就是腊八节了,我们熬腊八粥吃!”腊八粥,我久慕的腊八粥,明天就可以一饱口福了。

各种各样浸泡过后的豆子和大米一起倒入锅中熬煮,母亲耐心细致地往灶里添柴火,不到两个小时,大米变成黏糊状,各种豆子和莲米都炸开了肚,露出白白的粉瓤,像星星点缀其中,格外醒目。

我看着眼馋,口中的涎水都快流出来了。母亲于是首先给我盛了一碗,让我尝尝鲜。满碗的腊八粥,升腾的热气氤氲着,一股股香香的味儿扑鼻而来。轻轻喝一口,香甜里带着粉味儿。自以为那是世界上最好的美食。

如今,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年了,但腊八粥的味儿却永远留在我的心灵深处!

(刘继智)

母亲不煮腊八粥,她包腊八粽

腊八节就要到了,每年的腊八节,村里人家家户户都在煮腊八粥,只有我的母亲是个例外,她不煮腊八粥,而是包腊八粽!

母亲包腊八粽的事邻里都知道。母亲说,腊八粽吃着方便,且保存时间长。邻居们都笑她,但母亲依然一如既往地这么做。那时候我小,还不懂事,觉得母亲这么做一定有她的道理,所以我也不过问。

每年的腊八节前夕,母亲就会提前把腊八粽包好。母亲包的腊八粽,与腊八粥的用料相似,都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粟子,红豇豆等洗净浸泡三个小时,后加入杏仁,瓜子,花生,食盐,枣泥等配料拌匀,馅儿是五花肉馅儿。一切准备妥当,母亲开始动手包腊八粽,而我则在一旁包揽放馅儿、数个数等闲余工作。母亲手巧,一手拿粽叶一手放馅儿,只见她左手一弯,右手一转,一个胖乎乎沉甸甸的腊八粽就包好了。

等到所有的腊八粽包好后,父亲便负责煮粽。煮腊八粽需要的时间长,因此一般在晚上吃饱饭后再煮,等到第二天天一亮就可以起锅了。然而奇怪的是,每当腊八粽起锅时,母亲都会让我先拿几个给邻居张叔,然后才让我吃。张叔是个单身汉,且身有残疾,腿脚不便。

后来,我渐渐长大,也渐渐懂事,便问母亲,为什么每年腊八节都要包腊八粽,且每次腊八粽起锅时都要先给张叔然后才让我们吃?母亲看我一脸狐疑,于是笑呵呵地说:“张叔呀,当年咱们村闹饥荒,有好多户人家断了粮,我们就是其中的一户,那时张叔见了,把自己的余粮分了给我们,让我们度过了那段饥荒的岁月。咱们不能忘恩负义啊!张叔喜欢吃腊八粽,我是为了他才包的呀!”

听母亲这么说,我才明白个中缘由,也是从那时起,每年的腊八节,当母亲包腊八粽时,我也都会主动给张叔送过去,张叔拿着粽子,满脸喜悦,夸我懂事。

时光易逝,年华易老,转眼间已过去了十多年,张叔早已不在人世,母亲也已白发苍苍,可每年腊八节,她一如既往地会包几个腊八粽。然而,当我吃着香糯可口的腊八粽时,我总会想起母亲说过的话:“做人不能忘恩负义!”于是,在生活中,每当别人给予我“滴水之恩”时,虽不能涌泉相报,但我都会铭记于心!(林金石)

在过道烧火做饭的那些年

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最末降生的,生下来住宿就成了一大问题。所以,我一出生就被送到北郊梁家巷的祖父母家中,一家六口,祖父母,小爸,父母与我,太过拥挤。没几天,外婆看不下去,说一声:“回娘家。”但是外祖父母家也总计三四十平方米,厨房是房与外墙相夹的有屋檐的巷道,窄小而不见天日。

在外婆家呆了不多久,父母急切加窘迫间向单位打的申请宿舍的报告终于通过。于是,一个仅十七八平方米,几乎让我度过整个童年的公家宿舍出现啦。总计三层楼高,我家位于二楼,楼前是单位办公楼,食堂与其他宿舍楼围成的大院,房后是一排平房宿舍,我家的窗口伸出的晒衣杆正好与其屋顶持平,绝好的搭配。

新屋虽是陋室,但却是我们一家三口的收容地。屋外是过道兼厨房,各家的炉灶蜂窝煤铺陈开一片狼藉与生活的热忱。公用洗浴室位于楼道正中,公平而等距离。下班后的人们穿行于过道,做饭洗衣忙碌如同打仗。

还记得上小学的我,脖子上已经用一节红色塑料细线吊着家门的钥匙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用火钳将蜂窝煤蜂眼上的小石子拿开,好让火燃大了好做饭。过道上几乎所有炉子的主人们都开始整齐划一的动作了。叮叮当当稀稀哗哗一片嘈杂。

小鬼当家,是我们那代孩子的常态。大人们不到下班是绝不会旷工的,在8小时工作劳动之后,还要急急忙忙到大菜市买菜。

楼道上,大大小小的蜂窝煤炉火正旺,各家各户的晚饭菜下锅,无非是素豆芽素白菜之类,那时的生活水平很平均,大家都是这样。若有谁打牙祭炒回锅肉什么的,根本无法隐匿,大家都会闻香识主人,路过都会流着口水酸溜溜地问一句:吃肉啊!而肉的主人则如同做了坏事一般,不敢看这许多幽怨的目光,很快将肉收回屋中不敢显摆。

黄昏,放学回家的我,作为老大,要放下书包,烧饭做饭。那时人们多爱用蒸锅蒸饭,因为加好水往炉上一放,省心,不用老在那儿看着,作为几岁的小孩子,也不会怕饭煮焦。

大人老不回来,肚子饿了怎么办?有次实在等待不下去了,我提前将昨日家里买来的豆子下锅,因为怕火燃大,清油没热就倒了进去。结果大人回来非但没表扬,反而批评菜味中有一股好大的生清油味儿,不好吃。以后再也不炒菜啦。(袁亚娟)

带着饭菜香的炊烟最好闻

老家是农村的,小时候空闲时间多,常常回到乡下。那时还没有抽油烟机,做饭时烟囱里会腾起烟云般的炊烟。我觉得,带着饭菜香的炊烟很好闻。

有时候睡到了正午才起,家家户户房顶上都冒着袅袅炊烟。几十缕清亮香甜的炊烟缓缓升到半空,融合在一起,朦胧了不远处青墨的小山,勾勒出一幅幽远的丹青。

但视觉的盛宴比不上嗅觉的直接。只要轻轻动动鼻子,就能闻见一大股最动人的饭菜香。那竹笋的清脆,那蘑菇的润滑,那猪肉的油爽,再配上自家鲜榨果汁的酸甜,满满当当地充斥在炊烟里,使人味蕾大震。

心不在焉地坐在院儿前的树荫下,看到的是炊烟的袅娜,闻到的是炊烟的浓香。整个世界都弥漫着浅浅淡淡的香气,自家的、邻家的、村头的、村尾的,它们十分默契地交融一起,歪歪扭扭地向远山溜去,飘飘忽忽,又那么浑然天成。

不一会儿,炊烟散去了;热情淳朴的邻居们三三两两地走街串们,带着自己的拿手菜,相约共餐。本来冷清安静的大院儿一下子闹腾了起来,等当家女主人解了围裙坐下,午餐拉开了序幕。

炊烟徐徐缓缓地摇曳,一丝一缕,似有若无。它渐渐地远了,消失在广阔的天际。(梅梅梅梅梅哥)

想起那些让人动心动情的美食,那些美哉妙哉的味道,便禁不住咽了咽清口水,生了怀念。

煞费苦心买肥肉

如今人们早已把动物油当成健康大敌,肉摊儿上的肥膘几乎无人问津。肥肉竟然遭遇如此冷落排斥,想当年,它是令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啊!那年月,粮、油、副食品都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4两油、半斤肉,植物油根本不够,只得用肥肉炼出点油来,连同油渣一起炒菜。成块儿的肥肉直接填到嘴里,那可万万舍不得啊!

记得是1972年的深秋某日,母亲拿出两张肉票让我去买1斤肉,并嘱咐“跟人家说好话,多来点肥的”。我直奔距家最近的肉铺,一看,肉瘦得可怜,就走了。再到另一处,好不了多少,又离开了。

去哪买呢?干脆瞎转吧。在一个肉铺前,见到带肥膘的,前边几个排队者都央求售货员多给点儿肥的,但都被拒绝。轮到我了:“从这边割行吗?”女售货员白了我一眼:“小心手指头!都要肥的,瘦的给谁?”我挨了一顿嘲,扭头走了。

越转离家越远,不过苍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发现一家小店不光肉肥,且正值没有顾客。我大喜过望,瞬间计上心来。看着年龄明显比我小得多的售货员,我露出笑脸:“大姐,跟您商量商量:我怀疑有肝炎,肝炎病人一吃肥肉就恶心,所以请您尽量多给点肥的,我吃了看看恶不恶心,就知道得没得肝炎了,行吗?”

或许是出于对一个“疑似肝炎患者”的理解与同情,只听她自言自问:“是吗?还有这么一说?”但见她手起刀落,“噌”地下来,足有七成是肥膘。

近中午才到家,可把母亲急坏了,以为我出啥事了,可她一见这肥肥的肉,立马止住嗔怪而不住地念叨:“喜煞人,真喜煞人啦!”(杜浙泉)

天下一绝焖锅饭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成都家家户户煮饭炒菜都烧柴火。那时的灶台与当今的灶具相比,有太多缺点:劳神费力,还污染环境。但是,有一点是它独到的地方,那就是用灶烘煮的饭格外的香,尤其是煮焖锅饭,简直就是天下一绝了!

煮饭时,将淘好的米倒入锅中,掺上水。有经验的人将手掌平放在米上,若家里的人吃得软,则让水漫过手背;若吃得硬,则水与手掌平齐即可。当米煮到七八成熟时,灶内不再添柴,利用灶膛内的余火将饭焖熟。这是一桩技术性极高的烹煮方法,若留的火弱了,则煮成一锅夹生饭;若余火过旺,则烧成一锅煳锅巴饭。这两种结果都是伤心的事情,糟践了粮食。

若火候掌握得当,一揭锅盖,那又是另一番动人的天地了:热腾腾的蒸汽弥散开来,那馥郁的蒸汽仿佛带着稻田里尚未散去的白雾,也带着阳光下谷穗被晒出来的迷人清香,实实令人陶醉!一锅饭白生生亮闪闪的晶莹剔透,极是好看。而且,嚼着也有韧性,很滋润,还有点点回甜呢!此时此刻,不要菜,只是淋上一点酱油,撬上一坨猪油,拌匀,一碗酱油饭就好吃得碗底朝天了。

锅巴,是焖锅饭的灵魂。锅中的米饭舀起后,锅底留着一层厚厚的锅巴。此时的锅巴已经是又脆又香的爽口了。若再滴上些许清油,撒上些毛毛盐,然后让锅中的余温将它炕透。天啊!一块锅巴黄灿灿油浸浸地散发着诱人的酥香味,将它放在口中欢天喜地的一嚼,那酥脆的响声可能左邻右舍都听得见!

在以往的那个年代里,锅巴就是百姓家中最接地气的零食了,人人喜欢。尤其是家里的小娃娃,早早就守候在锅边了,眼馋馋地盼望着呢!小小的锅巴带着满满的童趣,给了孩子们多少迷人的快乐,也带给了一家人多少舒心的闹热啊!

每当我想起灶头烧煮出来的那些让人动心动情的美食,那些美哉妙哉的味道,便禁不住咽了咽清口水,生了怀念。(吴登元)

新闻推荐

积极建言献策 政协委员报到话心声

本报讯(记者田程晨)新时代催人奋进,新使命激荡人心。昨天的成都晴空万里,出席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们,热情洋溢,陆续...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