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物事(二章)

临沂日报 2019-01-11 10:37 大字

李恩维

悠悠蒜香

古代史书有很多写“蒜”的文字。关于大蒜的来历,汉代王逸所著的《正部》中:“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也就是说,大蒜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照此说大蒜在中国的种植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唐代苏恭《新修本草》中则是说大蒜的效用:“下气,消谷,化肉。”《本草纲目》中称大蒜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能辟邪恶,消痈肿。”由此看来,大蒜是一位异乡来的“宝贝”,它不仅调剂家庭厨房里的幸福味道,还是怀揣千金方的妙手神医。

家乡鲁东南是个盛产大蒜的地方,每当秋季收成结束,栽种大蒜的活计就要开始了。记得小时候,在栽种大蒜的前期,如果那一天是周末,父亲就会把我叫到跟前,脸上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问我:

“儿子,不写作业了?”

如果我回答“写完了”,父亲就说:“走,跟我下地学活儿去!”

父亲头戴一顶草帽,推着装满农具的车子,赶着大黄牛,带着我急匆匆地走向田野。

来到地里,父亲牵过大黄牛,套了轭头,然后握紧犁耙、拉紧牛绳,甩动牛鞭,只听吆喝一声:“驾!”大黄牛摇晃着脑袋,“咴咴”地喷几下鼻子,便迈开蹄子朝前一步步地走,犁下便是翻滚的泥浪,散发着熟悉的泥土气息。父亲在前面犁地,我则在后边均匀地把化肥洒在墒沟里。

随着大黄牛一步步前行,耙机械地向前移动着,看似坚硬的土坷垃碰到长长的耙齿顷刻间土崩瓦解,原先起伏的土块在耙的碰触下趋于平坦……

俗话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栽种大蒜是和种麦同期进行的,必须是在秋分这个时候。如果栽种早了,因为气温高,大蒜就会生长迅速长过了劲,第二年就长不出大蒜头,父亲称这种现象叫“过苗”,栽种晚了呢,天寒地冻,蒜种发不出芽,单薄的身躯就会烂在了地里。

栽种大蒜有一整套的程序,掰蒜种、拌药、施肥、浇水、下种,一环扣一环。掰蒜种大多集中在晚间,那样不影响白天的活计。记得小时候,在昏黄微弱的灯光下,娘放下正纳的鞋底,父亲停下了扎笤帚、编柳筐,一家人围在一起掰蒜种。父亲边掰蒜种边给我讲故事,有时还让我猜谜语。有一次父亲让我猜:“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只要一分开,衣服就扯破。”我抓耳挠腮,左思右想不得要领,问我娘,我娘不告诉我。最后还是父亲拿头大蒜朝我晃了晃,我这才豁然开朗,父亲说的谜底不就是大蒜嘛。那个晚上我还学会了一段顺口溜:“葱辣嘴蒜辣心,韭菜辣断脖子筋。”

栽种大蒜是个很累的活儿。那时父亲都是用镢头刨垄沟,我和娘栽种。本来可以用铁犁耕出垄子,可是父亲说那样费事,且不安分的黄牛会踩坏田地,不如用镢头来刨。父亲刨完一垄,直一下腰,便赶紧扔下镢头,帮我和娘栽蒜。栽完一垄,赶紧再去刨……

父亲栽种大蒜是行家,也是我们家的“总指挥”。栽种大蒜讲究整齐,讲究行距,每两个蒜间隔五六厘米,不要太稀也不要太密。

在大蒜下种后,还要罩上一层塑料薄膜,再最后浇上一遍过冬水。用不了几天,蒜瓣会拱出土,芽尖儿刺破塑料薄膜,怯怯地探出头来。由于这个时候大蒜苗的根部还在塑料薄膜里面,天气再冷,只要冻不了根部,大蒜苗就能顽强地活下去。第二年的春天来了,大蒜由于猫了一冬,憋足了劲,生长得很快,一天一个样,颜色绿得发蓝,它们在风中兴奋、活跃,展露彰显着生命奔突的姿态。

大凡栽种过大蒜的人都知道,大蒜吃水特别勤、特别多,有时隔个三五天就得浇一遍。到了大蒜浇水的时候,我父亲就用小型喷灌机,随着突突的声响,那渠水缓缓地流淌到蒜地里,浇过的大蒜地仿佛是一幅流动的画卷。

等到大蒜生长定型时,大蒜的体态就变粗,蒜薹就冒出来了。长的垂着头打了圈,短的柔柔嫩嫩,朝天空坚挺着。抽蒜薹是乡亲们栽种大蒜后的第一次收获,一般要到了中午过后才去抽,因为早晨蒜薹是脆的,容易折断。中午过后经过阳光的照耀,只要弯下腰,双手一前一后顺着蒜薹生长的方向,使劲一提,蒜薹就出来了。村子里还有一个说法,抽蒜薹还要在蒜薹老气之前抽出来,不然会变硬。卖相不好的蒜薹,我娘就将它们洗净,切成段,用盐腌好,放在窄口坛子里,留着自家人就饭。

刨蒜的日子到了,清晨听到最早的声音还是来自我的父亲:

“儿子,赶紧吃饭,跟我下地刨大蒜去。”

紧接着又是一句:“刨蒜换身旧衣服!”

到了大蒜地里,父亲又嘱咐我:“下镢头时可要小心些,不要碰到蒜头。”

听了父亲的话,我小心翼翼地将镢头在蒜株一拃远的地面垂直掘下,等看到蒜头圆圆白白的身子时,再将镢头用力一抬,这样圆形的大蒜就剥离了泥土显现在眼前。我小心地抓住蒜株上提,剔除新蒜上的泥土,惊讶了:一窝这么多蒜瓣啊?一旁的父亲笑了,幽默地说:大蒜生了一窝孩子。

每年六月是个繁忙的季节,乡亲们家家户户在收大蒜、晒大蒜。一天下来,大都累得腰酸背疼,但是看着饱满硕大的大蒜头,脸上都写满了丰收的喜悦。晒好了蒜,家家户户可以把大蒜一棵一棵地编成辫了。由于农活连轴转,编蒜没有专门的时间,乡亲们就放在阴天下雨天,饭后或晚上。编好的蒜辫就挂在屋檐下,我们家直接把大蒜挂在院子外面的大树上,悠悠地垂下来,真像是生出的一根根大辫子。大蒜晒干后,还要把它盘成垛,上面围上挡雨的草毡子,放置在自家院子里或大街两旁,看起来像一座座蒙古包或小岗楼。

在鲁东南的农村,大蒜是庄稼人的命根子、钱袋子,买盐买油需要它,小孩交学费需要它,盖房子需要它,娶媳妇需要它,对父老乡亲来说就是“黄金”。近几年来大蒜的行情很是不错,家乡人尝到了甜头。如今村里人每家种大蒜都在一、二亩,甚至有的人家种得更多。我所在的八湖镇建了好几家大蒜脱水厂,蒜片、蒜粉、保鲜蒜米、腌制蒜米、蔬菜加工等等,政府帮蒜农解决大蒜销路问题,增添了蒜农的经济收入。

一颗颗不起眼的大蒜成了给乡村带来财富的“宠儿”。

大蒜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依鳞茎外皮的色泽,可分为紫皮蒜与白皮蒜两种。在家乡,大蒜与葱、姜、辣椒、胡椒并称“五辣”。

据史料说,西晋时,老百姓已常食大蒜。晋惠帝逃难时,就曾从民间取大蒜佐饭。《太平御览》记:“成都王颖奉惠帝还洛阳,道中于客舍作食,宫人持斗余粳米饭以供至尊,大蒜、盐、豉到,获嘉;市粗米饭,瓦盂盛之。天子啖两盂,燥蒜数枚,盐豉而已。”古人有不少“吃大蒜”的故事,据《太平御览·菜茹部二》“蒜”条引《晋四王起事》记载,西晋“八王之乱”时,成都王司马颖挟持晋惠帝司马衷逃往洛阳,途中吃饭,宫女端来的是粗米饭,还有大蒜头、盐豉两样下饭菜。一向锦衣玉食惯了的司马衷,此时饿得不行,就着大蒜一连吃了两大碗粗米饭。由此可见,用蒜佐餐在魏晋时已成为民间食俗。

俗语云:“好吃不过糖醋盐,美味不过葱姜蒜。”大蒜收获后,农妇在家中炒菜时总少不了放上几颗蒜瓣,在油锅上稍微煎一下,顿时一阵浓香之味便充斥了整个厨房。特别是烧煮鱼肉时搁上几瓣,能瓦解荤腥。平时用蒜臼捣一碗蒜泥,淋点香油加点醋、酱油什么的调凉菜,或蘸着吃,真是又香又辣,一份生活里绝妙的享受。我娘在制作凉菜方面很有一套,记得小时候,她会用青椒、白蒜和食盐加工制作蒜泥。饭桌上我就着它吃着起劲,总是比平时多消灭一个煎饼或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大蒜好吃自不必说,醋蒜也是别有风味。每当在大蒜晾晒之前,我娘还一定要用鲜蒜多做些醋蒜。这样到了冬天,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可口的饭菜,就着酸酸辣辣、清脆爽口的醋蒜,心里那个舒坦劲就别提了。有时父亲还叫来村里的几个兄弟爷们,围坐在火炉旁,吃一筷热菜,抿一口酒,再慢条斯理地掰开醋蒜就着,身上的寒凉迅即被辛辣的酒和好吃的醋蒜味冲散到九霄云外。

小时候的我,平时见了饭桌上有大蒜的饭菜,比如蒜苗炒肉丝、蒜烧小鱼、蒜泥茄子等等,食欲总会立马提了起来。

“慢点吃,没人和你争!”

父亲笑道:“你只要喜欢,明天让你娘再做这饭菜,多放大蒜让你吃个够!”

大蒜虽是佐料,亦可当菜。烹饪界有言:“鲁菜一万单八百,大蒜独占小九千”,乡村有一句话叫作“无蒜不成席”,足见人们对大蒜的钟爱。

大蒜不仅美味,而且吃大蒜的好处多多。说来奇怪,从小到大我几乎没有患过感冒,可能与爱吃大蒜有关吧?据说人患感冒后多吃些大蒜,出一身透汗,对着天空连打几个痛快的喷嚏,病就好了……

造物主很神奇,为人们带来了大自然的许多“宝贝”。比如大蒜,不仅能食疗人间的病痛,还能走上餐桌,调动起人们的味蕾,使乡村的烟火气息生出些许精妙的意韵。

乡村媒人

秋后农事一闲下来,喜事就一桩一桩地来了。说媒,看亲,娶媳妇,嫁闺女,张家刚操办完了,李家又办,隔三差五地便有炮仗声,在乡村的天空里炸得脆响。

冬日是乡村媒人最忙的时候,既要走村串户说媒牵线,还要参加村里人家娶媳妇、嫁闺女的盛情邀约。乡村人都把媒人当贵客,因为媒人可以为他们家的孩子牵线接缘,纳百年之好。

乡村媒人这一行,从业者向来以中年妇女为多,也有少数是上了年纪的男人。我的邻村就有一姓马的老人,70多岁,为人诚实,一副热心肠,他保媒的名气在方圆十里八乡妇孺皆知。据说他一生说成的媒有40多对,经他做的媒牵的线,几乎没有不成的,乡亲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大将”,意思是由他出马,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村子里,有姑娘小伙长大了,只要没有对象,常常会有人开玩笑,“改天‘大将’来了,叫他给你介绍个合适的!”这时候小伙子就嘿嘿地笑,而大姑娘则羞红了脸。

“大将”做媒人,不像《花为媒》里的张五可那样全凭一张花言巧语的乱嘴,颠倒黑白。“大将”的嘴不巧,不会搬弄是非,说的全是乡里乡亲的贴心话。心贴心,肉贴肉,哪家的父母、姑娘、小伙子听了心里都舒坦。所以说,“大将”走到哪里,哪里便春情萌动。他得闲时喜欢走村串户。哪家闺女小子的高矮、胖瘦、俊丑、家底、脾气秉性、健康状况,甚至是否有暗疾都被他了解得一清二楚,谁家闺女没出嫁,谁家儿子没有娶,在他的心里都记有一本明细账。

按理说现在青年男女时兴自由恋爱,媒人们应该没了饭碗,可是乡村里总还有一些木讷的男女虽情窦早开,就是无从表达,这个时候还是需要“大将”们出面牵线。再就是,爱情在这个现实的时代变得越来越复杂,大龄男女们没有大把的时间继续等待美丽的邂逅,但是结婚总得走在大肚腩和鱼尾纹的前面,怎么办?抑或父母想法子,抑或亲戚朋友找路子,于是“大将”们就救世主般闪亮登场了。即使是自由恋爱的,宥于乡村传统的风俗习惯,也要找出一个形式上的媒人来,一是显得好看、正式、正规;二是为了在商量结婚的礼仪、条件方面有一个中间人,避免男女两家面对面的冲突。另外还有一部分青年男女外出务工,他们不具备建立恋爱关系的条件,所以婚姻选择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家长和媒人操心。平时由父母张罗,在媒人的介绍下,经过一番计较、权衡,双方觉得条件差不多时,就把外出的儿女召回家来,相互看一下。如此看来,当今媒人的用场还是很多的。

媒人这个行当可不是一般人都可为之的,媒人得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腿勤快,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说一次媒跑十趟八趟也心甘情愿;媒人更要心眼儿好,一是一,二是二,不能两头糊弄,更不能两头捣。媒婆的作用往小了说是延续香火,传宗接代,往大了说是民族进步,社会和谐。

30多年前,“大将”的母亲就是村里说媒的。那时村里人生活困难,媒人为青年男女牵线搭桥无非就是挣刀肉吃,改善一下生活条件,这是媒人应得的福利。现在“大将”的母亲早已作古,“大将”也许是受母亲的影响,也专喜为人作介绍当起了“红爷”。

一段时间,村里邻居二嫂就着急,眼看着儿子大强的玩伴一个个的结了婚,可儿子好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28岁了尚未有交女朋友的记录,一直心安理得地当着光棍汉。人家做父母的40多岁就抱上了孙子,二嫂心里那叫一个纠结。正在着急之际,救苦救难的“大将”登门来了,爹妈急忙让座敬烟献茶,心花怒放地说道:“那好!那好!就拜托您老啦!”然后中午还留他喝上两杯。了解了一番二嫂的想法,“大将”的业务便开始了,物色好人选后他和二嫂协商,最后定下业务费800元,外加数量不等的酒烟。二嫂为了早抱孙子,自然不会在乎这区区小钱,当下是满口应允。于是“大将”马上行动,并敲定了双方见面的日期。乡下叫这为“相门”,就是男女双方各自带着自己家里的人互相审视一番对方。之前,“大将”还要不失时机地指导一下男孩,买点东西啊什么的给女孩吃,好好地交流一下等等。男女双方及家人见了面,男女双方都有些满意,“大将”便不失时机,趁热打铁,来回两家穿梭,鼓动双方更进一步地接触。交往一段时间以后,男女双方感情渐深,那就要举行订亲的仪式了,这时候媒人还会被尊为上宾,待之以隆重礼遇。

媒人是专司婚嫁双方联络、协商事宜的人,其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穿针引线。男女结婚之前,避免男女两家直接闹冲突,亲家一般不会直接会面,依然还是由媒人当传话筒,及时准确传达双方意愿。从订婚的日期、时辰到聘金多少,订几桌宴席及与此相关的嫁妆等琐事,从提亲到迎亲,媒人是每次都少不了的角色。反反复复奔波于男女两家,周旋撮合,传递意见,直到征得双方满意后达成协议。

做媒,也往往会有吃力不讨好的时候。结婚了,小两口同在一个锅里吃饭,难免盆子碰到勺子、大碗碰了小碗的琐事发生。很多年轻人在婚后,一遇到焦头烂额的家庭琐事,无一例外地骂过媒人,似乎一切都是媒人惹的祸,埋怨媒人。村里有这么小两口感情不和,就双双去找“大将”,女人说:“都是你干的好事,给我找了这么个男人,给我物色这么个婆家,我受罪死啦!”男方也抱怨道:“当初真是看走眼了,听信你的话,寻了这么个一无是处的老婆!”这个时候,“大将”就不停斡旋,陪着老脸,摆事实讲道理,费尽口舌进行安抚,做一个“有售后服务”的“好媒人”。

在“大将”看来,做媒是积德行善之举,帮年轻人找到幸福是最开心的事。看着一对对不相干的男女青年,通过自己牵线搭桥,成就了美好的婚姻,再生儿育女,相亲相爱一辈子,“大将”感到心里很快乐。有时,他会指着满街玩的孩子,一脸成就感地对人说:“看吧,他们父母就是我提的婚呢,一晃眼间,孩子都满街跑了……”

新闻推荐

大国竞争 还看研发与创新能力

诺亚财富二维码■诺亚财富首席投资顾问熊靖宇2018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对于如何化解和未来走向,很多人都有讨论。笔者通...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