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学生手机,“激愤举动”中留给我们的冷思考!

鲁中晨刊 2019-01-10 22:05 大字

□李传营

近日,一名高二学生通过网络爆料,称其班主任两学期砸了学生22部手机,并且还配上一段老师课堂上砸手机的视频。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该班部分学生上课、就寝时耍手机情况严重,从上学期末至现在,该班共有18名学生的手机被砸,其中,班主任砸了4部(包括两部模型机),其余是学生家长及学生自己所砸。涉事的绵阳安州中学表示,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但班主任的做法有些不妥,目前,学校已召集所有班主任开会,将研究一个更好的管理学生带手机的办法。(据1月8日《成都商报》)

如果有一个设问,您现在所用的物品中,最爱不释手的是啥?肯定大家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 手机!

对!就是“手机”,一个让人们又爱又恨、又乐又悲的东西。说“爱”,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人人都喜欢它;说“恨”,是因为它能带来很多麻烦,而且对它还却之不能;说“乐”,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增加许多的生活情趣;说“悲”,是因为它能造成许多悲剧。

记得“手机”刚出现的时候,名叫“大哥大”,充其量就是一个通信工具,当时,能拿着一个走着路说话的东西,也真是让人“妒忌”,以至于一些有能力拿着的人,是哪里人多去哪里打电话。当时有个朋友,即兴写了一篇短文《“大哥大”与“牙碜”》,虽言辞犀利,但终无缘发表,不了了之。可后来,随着技术的发达,“大哥大”又有了更多功能,特别是美国人“乔布斯”,将其功能无限制扩展,几乎就成了一件高智能的玩具,从那时,我才知道,这个东西叫“手机”,大概就是“手里拿着玩的机器吧!”

说实在的,手机功能很多,能生活、能学习、能工作、当然也能玩游戏。至于给生活带来多少方便,又因过度迷恋带来多少悲剧,咱就不提了。就说这能玩游戏一个功能,就给孩子们的成长教育出了一道大大的难题——— 交友网恋、淫秽传播、沉溺网游……哪一件不是令孩子成长无法承受的痛?

孩子玩手机,既影响心智,又耽误学习,怎么办?这位高二班主任很干脆,直接砸掉!可意想不到的是,许多家长竟然同意这一做法,可见这一问题给许多家长和教师造成的焦虑。

至于这一举动能够起到多少效果,我们无从评说,但可以肯定地说,教师的举动本意是好的,所以,我们最应该做的,并不是要去讨论这件事情本身的对错,而应当从这一现象中冷静下来,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做一个细细的讨论与思考。

第一,限制措施要不要?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依笔者认为,因为手机能玩游戏,而学生又处在心智成长不成熟阶段,所以,使用智能手机能够帮助和促进孩子学习的借口无疑是苍白的。那么,即使这位教师制止孩子在校用手机的方式有待商榷,但其出发点也并不错误。再看看其他地区,近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一项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校园禁止使用手机的新法令,即使是休息时间也不例外。而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也已通过立法,或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课堂,或规定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使用手机。由此,笔者认为,在这方面,立法禁止未成年人在校园使用智能手机,用法治思维制定现代学校管理章程,让学校有一个可以参照执行的法理依据,或许值得借鉴。

第二,疏堵结合,打造学生上网绿色通道。学生能玩游戏,是因为手机能玩游戏;学生接触网恋淫秽,是因为手机有此功能。那么,既然手机有多项功能,何不量身打造绿色产品?网吧里电脑上网对未成年人尚且有绿色网络、年龄等法律限制,而智能手机上网为啥就不能有相应的保护措施?所以,应鼓励研发有通信功能、学习资源的“学生手机”,通过内容筛查、功能限制、时间限制等防止孩子沉迷,给网络不良信息加上一层“过滤网”。同时也要注意“有堵有疏”,比如开设信息课、校园网吧等,给予信息时代下的孩子正常接触网络的渠道。

第三,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手机虽然被砸了,但说到底,错误的根源并不在手机,而在于用手机的人。所以,禁带手机进校园也只能治标,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才是根本。再说,对于在互联网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全面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也并不现实,真解决这一问题,还应加强孩子的网络素养教育,让他们具备更强的辨别力、自制力,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只有正确确立了学习观和生活观,才能将手机变成成长道路上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有益工具。

新闻推荐

痴迷于驱油剂研发的年轻人

□本报记者徐永国本报通讯员贾玉涛代俭科姜祖明一直不知道该怎样和家人描述自己的工作。“每...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