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起来”到“活起来” 探访成华区以人为本的社区发展治理实践

天府早报 2019-01-10 03:07 大字

昭青路社区智能化设备

社区治理■天府早报记者赵霞

社区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它真实反映着社会的温度。成都市召开社区发展治理大会一年多来,成华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社区发展治理作为推动老旧城区转型升级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抓紧抓实,不断完善社区规划师制度,按照“大策划、微改造”原则,因地制宜对老旧住宅区、拆迁安置区、企业生活区等各类社区按需求进行精准规划、精致设计、精心营建,高标准打造更多精品示范项目,持续增强居民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

目前,全区共聘请社区规划导师13人、社区规划设计师106人,组建社区规划众创组102个共1326人,正按照“规划引领、项目支撑、因地制宜、共建共享、强化营造”思路,积极打造功能完备、舒适惬意、缤纷多彩的社区生活新场景,奋力建设更高品质、更具特色、更有温度的生活社区。

商住型社区

把高品质服务“打包”进社区

特点:成立时间短、新建小区多、人口密度大、邻里往来少

位于东三环路外侧的保和街道和美社区2013年成立,辖区内有18座新兴商业楼盘,居住人口8万余人,是一个典型的新型商住社区。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原有基础配套难以满足居民需求,社区治理服务短板凸显。

“我们通过打造让居民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的邻里中心和温馨家园,建设全天候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社区之家。”保和街道副主任蒋怡表示,和美社区以居民诉求为根本出发点,用“商居联盟”整合链接资源、用“众创联盟”发动群众参与、用“社团联盟”提升服务能级,把高品质服务打包进社区。

结合商住小区邻里间交流少,社区亲情氛围不够浓厚的特点,和美社区积极引入社会资源,丰富辖区内的居民文化生活,进一步营造浓厚的邻里氛围。目前,已有24个生活服务类项目入驻和美社区,为居民提供涵盖家庭亲子、文化教育、文体艺术、康养护理、文创生活、农业生鲜六大板块的免费公益课程。家住富丽东方的李丹在街道的支持下,成立“小步读书汇”,坚持每周三在社区综合体服务中心开展儿童公益阅读活动,总共开展276场,累计服务小读者4万余人。

和美社区现有党员义工队12支、专业社会组织24个。下一步,和美社区还将进一步挖掘社区文化内涵和精神外延,以“和”的理念聚集人心,以“美”的倡导提升品质,把高品质服务“打包”进社区,努力营造“家”的氛围,增强居民对社区的亲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混合型社区

老旧院落升级打造“智慧街坊”

特点:住户构成复杂、物管水平较低、安全隐患较多

“这里地处青龙村原场镇中心,人口最集中,是老旧社区的代表。”青龙街道昭青路社区书记林勇开门见山说到。辖区内现有商品房、安置房、老旧院落、单位院落共23个,人口众多且来自四面八方,面临社区发展难、文化融合难、产业落地难等问题。

为推进“智慧街坊”整体打造,昭青路社区充分利用“大联动·家空间”智慧云平台等资源优势,构建“智慧昭青服务联盟”,打造出全市第一个家门口集成服务站--社区“邻里驿站”。家住青乐苑A区的黄国芬,正熟练地通过手机上报单元门前积水的情况,“你看现在好方便,不用出门去找人,手机直接上报,不到30分钟时间,全部都清理干净了。”黄国芬笑着并向记者展示智慧社区2.0平台。

昭青路社区以社区自治为基础,与长虹集团虹慧云池社区数据中心等单位合作,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创新“智慧社区EPC”模式,建成一个集党建管理、院落自治、社区安防、社区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社区发展治理平台。通过整合社区高清视频监控、智能化门禁以及社区其他信息化系统,借助PC、手机、LED屏等多种终端进行交互服务,实现自治与综治并重,治理与服务融合,进一步提升社区化治理和服务水平。随着智能化设备的投入和使用,实现了家门口服务站的各项功能,推进了智慧社区的建设。

如今,街道利用小区的架空层和公共区域,在昭青路社区打造了“文韵昭青·邻里驿站”家门口邻里驿站服务站。居民在自家楼下就可办理3大类16项公共服务。“现在交水电气费、查询社保在家门口就搞定。”黄国芳说。

宿舍型社区

在改造中完善功能配套

特点:熟人社会、建筑老旧、配套设施少、环境较差

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主要范围是曾经的机车厂宿舍区。这里的大部分职工家属来自江苏、安徽,宿舍区里有自己的“语系”,已形成相对封闭的“小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变得落后,雨季淹水、违章搭建、电线像蜘蛛网一样地生长着……

近年来,下涧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改造时居民不支持,甚至阻挠发展,现在居民感恩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介入,为他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和宜居的环境。

社区居委会主任程进在此生活了几十年,他热情地邀请记者到院里走走转转。不同于以往,小区大门安装了智能进出系统;道路平整宽阔了许多,不仅便于通行,还能够停放机动车;没有了“院中院”,看不到违规占用绿地,看不到电线满天飞,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一、二坪是第一批完成改造的,现在居民都说好,其他坪也在加紧改造修建,春节前就能完工。”程主任说。

这里有所小学,“之前学校围墙与宿舍区楼房之间有个1米多的通道,是一个几不管的卫生死角。”家住附近的鲁女士儿子在这儿读6年级,说起这里的变化,她非常激动。如今记者眼前的这条百余米的通道,地上铺有红砖,旁边安了栏杆,曾经的垃圾堆变身成了健身绿道,附近住户及学生也多了一条绿色通道。

带有机车厂元素的下涧槽社区“邻里月台”,是此次企业生活区改造中整合周边边角地重点打造公共活动空间,目前已吸引了多个社会组织入驻。“邻里月台”墙上一张张图片展示了社区居民的过往、现在和未来美好的样子。

安置型社区

在共治中激发“主人翁”意识

特点:处于角色转换中、素质参差不齐、共建共治意识渐浓

以安置小区为主的青龙街道致强社区,这里的居民大多数都经历了从村民到市民的转变。“面对崭新的生活环境,我们要引导培养大家尽快适应‘新身份’,缩短城乡有序过渡及融合时间。”社区书记刘平告诉记者,根据“小街坊大舞台、小空间大集成、小绿地大情怀”安置社区转型升级的思路,致强社区通过广泛征集民意,建起了公园、绿道、喷泉等居民活动设施。

居民罗秀花今年55岁,在青龙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罗秀花说,现在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但辖区居民素质参差不齐,各种不文明现象存在,长期困扰着居民。

“我们的家园我们自己爱护”。罗秀花带头自发成立了“豫府自治自愿队”,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8点坚持在辖区内“巡逻”,专门针对辖区内不文明现象进行文明劝导。社区目前共有16支像这样从事志愿服务的居民自组织,大家积极参与到社区共治中,共同“扮靓”生活家园,让文明指数也越来越高。

“社区发展治理关键在发动全民参与,重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激发‘主人翁’意识。”青龙街道社会建设科负责人蒋彬文向记者介绍,街道还创新"1+1+N"环境治理模式,不断扩大公共空间环境自治队伍,通过多元参与凝聚共治活力,不断完善“一核多元”治理机制,逐步形成了“互联网+在治理中服务、在服务中治理”的良性互动局面。

新闻推荐

一个人的旅行

◎海彬最近,心底总是有一股想出去走走的冲动,但是老婆年底工作忙,家里其他人也各有各事,很是无奈。有一天终于冲动战胜了...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