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院士齐聚成都论道信息通信未来趋势 新一代互联网成必争之地 一体化融合网络是未来趋势

成都商报 2018-12-16 01:36 大字

5G究竟要如何“走进寻常百姓家”?信息通信的未来是什么?新一代互联网是什么样子?昨日,2018中国信息通信大会在成都举行,四大院士汇聚成都,论道信息通信未来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

解决核心技术,新一代互联网人工智能是趋势

“2030年以后的网络是什么样子?我想谈谈多模态智慧网络。”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邬江兴带来专业的解读。邬江兴曾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台万能成控数字机,被誉为“中国大容量程控数字交换机之父”。

“为什么要发展多模态网络?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最重要。我们的网络已经进入3.0时代,人、机、物互联时代。”在邬江兴看来,受时代影响,Internet发展进入新时期,IP原本只是用于解决网机间的互联问题,现在成为承载一切服务的必由之路。

新一代互联网成为必争之地。如何构建?邬江兴提出自己的想法。

“我国网络建设和发展之痛,首先是核心技术之困,网络核心技术应该是国之重器。”邬江兴解释,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国家在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重点专项里,基于全维可定义的新型网络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目标是迈向2030年及以后的新一代互联网,“互联网和Internet还是有区别的。在2030年左右要能形成可靠的国家战略刚需。新一代互联网使能技术之一,就是多模态寻址与路由,因为相互补充相互制衡而构成和谐共存的发展。”

“人类正在步入智慧化时代。”在邬江兴看来,当前网络没有现实世界这么智慧,但人工智能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已成为发展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宝岩:

从手机天线看5G时代的技术挑战

“为了实现无线通信的信息传播与发射,发射和接收要用一个载体,这就是微波天线。”5G还有多远?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段宝岩从硬件和软件技术发展角度进行了分享。

“手机出现了五代,第一代就是上面有一个天线,这是最早期的。”段宝岩一一介绍,第二代是可伸缩的拉杆天线。第三代是致力于手机三频段的天线,第四代是四频段,第五代是以MIMO为主高频宽带的天线,“所有的天线设计,机器跟电相结合,不是纯机械物体,也是纯电物体,所以是机电耦合物体。”

段宝岩讲解这种“机电耦合”对5G的作用。“5G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很多挑战。”段宝岩介绍,“技术挑战方面,5G带来一体化融合的空间重构,硬件复杂和算法复杂,5G天线测试面临挑战。工程挑战,主要是大规模快速生产能力,大规模快速测试能力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三化融合。”

下一步怎么办?段宝岩提到高功率微波传播的机电耦合模型,“引入代理模型,降低复杂度,减小计算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

物联网时代,万物互联离不开5G

5G时代,面向人的互联和物的互联,还有哪些问题?

“在万物互联情况下,最直观的通信追求指标,就是带宽。”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说,原来面向人的互联,全世界的量大约为70亿,每个人两个手机就可以突破百亿,到了万物就是千亿、万亿的量,“面向人的应用带宽需求量在增大,从4K到8K,需要增强虚拟现实的VR体验,刚好这个数字也是5G左右。带宽只是一个方面,还是来自多样场景的应用。 ”

尹浩说,万物互联离不开5G,5G有两大驱动,一个是面向人的人联网,一个是面向物的物联网。面对这大两驱动力有三大场景:第一是增强型移动宽带场景,第二是低功耗、大连接场景,第三是低时延、高可靠场景。场景的不同组合导致电信行业的三大运营商,再也不可能依托完全独立的网络对每个场景进行保障。

尹浩还提到卫星基站,“三大运营商部署2G、3G、4G网络,沙漠等地方就没有基站覆盖。基站有建网成本、功耗成本、维护成本。但是卫星就不一样了,卫星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

一体化融合网络是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体系结构是互联网最核心的技术。”在成都,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带来一体化融合网络的发展与思考,在他看来,新的技术层出不穷,两三年就有新的技术出现,实际上这些技术有层次,对整个网络空间可以分成四个层次描述——依托各种通讯手段,范围光纤技术、电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以及接入部分的WIFI技术,以及天空的卫星技术,“这些技术是今天网络连接的基础,这些技术不断发展,速度、覆盖范围都在不断进步。这些年最大的进步,就是利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构建互联网。”

在吴建平看来,一体化融合网络的战略需求非常大,基本思路是要有一个体系结构把互联网继续做大做强。然而,我国网络发展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包括通信设施难以保障“走出去”,水下基本空白,天地组网尚未实现,关键时刻“响应慢”,互联互通手段不可控等。“因此,IPv6下一代互联网势在必行。”吴建平表示,一体化融合网络是未来发展趋势,将以IPv6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为基础。行业网络包括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国家战略基础设施包括空间信息网络、海洋信息网络等。未来的网络空间将不断发展。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新闻推荐

“成都造”商品及服务展昨日在曼谷开展“成都造”新品吸睛 “老字号”美食开胃

“成都造”新能源汽车沃尔沃XC60搬进现场熊猫文化IP系列产品吸引曼谷市民“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喔哦,直到所有的灯都熄...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