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70年的社会研究接力

齐鲁晚报 2018-12-15 05:31 大字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王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张頔

生于成都且曾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求学并执教的王笛教授,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做出了一系列相关研究。他早前出版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与微观世界(1900-1950)》《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等书籍,可以称得上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上的生动实践。

茶馆里的茶客来自各行各业,其中袍哥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群体——这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当其兴盛之时,影响力遍及各个角落。沿着茶馆文化的研究方向前行,袍哥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王笛的研究视野,近期出版的《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就是一种呈现。

袍哥也就是四川的哥老会,和天地会、洪门有着相同的起源,都是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袍哥在四川分布非常之广,有的说一半四川人是袍哥,有的说三分之二是袍哥。1947年,燕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廖泰初发表了一篇英文论文,他调查考证后认为该省成年男子的70%以上都是袍哥的成员。

袍哥一开始是反清复明,虽受清政府镇压,但是不断地发展,并在辛亥革命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辛亥革命时期曾经一度公开活动。民国时期四川军阀混战,这给了袍哥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在地方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参与各种事务,甚至地方政府的很多政策都必须要依靠袍哥才能够执行。他们进入政府、军队、警察,在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川西平原,几乎所有的乡长、保甲长都是袍哥。

袍哥是一种秘密社会组织,因此像土匪一样,成员之间有不少“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之类的“黑话”。更具地方特色的组织行为是摆茶碗阵——两个袍哥的成员互不相识,他们在茶馆里接头时,茶壶茶碗怎么摆放、如何移动、加多少水、怎么个喝法,都有一定的规矩。之所以叫“阵”,这就像战场上布阵一样,如果你摆错了,会招来杀身之祸。

这样的秘密组织,很难为后世留下研究所需要的文字史料,王笛之所以能写出这本书,离不开70年前一位女大学生的研究贡献。

1945年,21岁的沈宝媛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读书,由于抗战的原因,燕京大学当时在成都市临时办学。沈宝媛来到成都郊区一个叫“望镇”的地方进行田野考察,并写出了一份社会学调查报告——《一个农村社团家庭》。这份报告完成后一直封存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

袍哥雷明远是沈宝媛报告里的男主角,他的身份只是一个佃户,但却从来不下田,还雇了一个长工、四个短工和一个使女。早年间他曾经带领袍哥兄弟平定土匪,为地方治安立下了汗马功劳,就此奠定了他的江湖地位。

报告以社会学系年轻学生的视角,真实再现了一个袍哥从盛到衰的过程:他是一个剿匪英雄,但最后变成了一个鸦片烟鬼;喜欢宴请客人,但老婆经常没有钱买菜;他对家人非常凶狠,但是对城里来的女大学生沈宝媛却非常客气;他是一个佃户,却娶了两个老婆,还想娶第三个,由于二老婆的强烈反对才作罢……

2014年夏天,王笛为研究袍哥搜集资料时,意外发现了这个尘封近70年的报告,沈宝媛当年深入袍哥家庭记录下的第一手资料,让他如获至宝。《袍哥》这本书便是以这份报告为主线,用生动的文学叙事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了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王笛一直在想,如果能找到讲故事的沈宝媛那该有多好。一番探寻之后,王笛发现她是中国图书馆学创始人沈祖荣的女儿,作为沈氏家族的代表,她最后一次在媒体露面是2012年。又经过一番周折,王笛找到了沈宝媛的电话号码。拨通这个电话之前,王笛非常紧张,觉得见证历史的时刻到了。他和沈宝媛的整个通话只有两三分钟,年过九旬的沈宝媛在电话那一端说:“我已经失掉记忆了,就不要浪费你的时间了。”

2018年1月,王笛拿到了《袍哥》这本书的初校清样,95岁的沈宝媛也在这个月离开了人世。

新闻推荐

当初不准我养猫狗的是你 现在比我还宠它们的还是你

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养起了宠物。然而,对于一些家庭来说,父母,可能是他们养宠物的最大阻力,有的父母扬言“有猫没我”,有的威胁...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