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救命神器”沦为摆设
近年来,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率逐年攀升,每年约有55万心源性猝死病人,其中90%发生在院外,但是急救车往往无法在成功抢救心脏骤停的“黄金时间”赶到现场。由此,一种便携式的、可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开始被推广,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被誉为“救命神器”。据统计,如果1分钟之内通过AED对患者进行电击除颤,救活概率为90%,每延迟1分钟救活的希望降低7~10%。
近年来,AED逐渐走入我国公众视野,北京、成都、上海、杭州、海口等城市已在重点公共场所推广AED的配置和使用。“目前,全国AED大概只有2万台,远远不够。”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认为,在城市公共场所配置安装AED既能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也是构建城市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
虽然一些地方在公众场所配置了AED设备,但使用频率不高。多位市民说,自己没有经过培训,不会操作,不敢轻易尝试。在成都天府广场看到,一台AED设备箱十分醒目,里面放置了操作设备、急救书籍资料,最上面还有循环播放的急救常识电子屏幕。然而,随机询问路过的行人,几乎都不知道这台设备的用途。“不知道”“不清楚”“看不懂”是多数路过市民听到AED的反映,不少人甚至表示“第一次听说”。
“AED中有语音提示,操作简单,普通人经过一定的培训就能够掌握。”李宗浩解释说,严格意义上讲,成年人都应该学会使用AED,每个单位也应该有人掌握急救技能,而现在掌握AED使用常识的相当匮乏。
“AED是救命神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危急时刻如果AED找不到了,或者坏了等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全民互助急救平台“第一反应”创始人陆乐认为,需加快构建互联网上的“急救地图”,让公众通过手机能一键搜索到附近的AED,及时施救。
业内专家呼吁,当前公众对公共场所救人还存在一些顾虑,害怕“惹麻烦”,各地应加快探索通过立法保护施救者,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急救中去。
□本报综合消息
新闻推荐
途歌的长处“我自己很喜欢用途歌。一是因为途歌的车型相对较好,二是停车方便,任意停车场都可以停车。”也是途歌的短板“车...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