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基地探索“人工辅助软放归法” 助力大熊猫野化放归

成都日报 2018-12-07 03:30 大字

“经过训练,两只个体健康状况良好、发育正常,实现了全自然食物的转化,初步具备寻找并采食天然竹子、独立寻找合适水源的能力。”在今年8月野化训练个体专家论证会上,专家认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采用“人工辅助软放归”野化训练方法,在熊猫谷对大熊猫“和雨”和“星辰”进行了20个月的半野化过渡训练,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达到预期目标。

什么是“人工辅助软放归法”?运用此方法对大熊猫进行野化训练又有什么样的必要性?

熊猫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人工圈养繁殖的野生动物野化训练后放归自然,补充野外种群,增加野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是濒危野生动物繁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恢复和重建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

对于野生大熊猫来讲,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在于栖息地破碎化。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显示,大熊猫野生种群共有1864只,被分割为33个局域种群,其中22个局域种群的个体数量小于30只,具有灭绝风险,特别是18个小于10只的种群具有高度灭绝风险。针对大熊猫野外孤立小种群的保护,一方面需加强栖息地保护,增强栖息地的连通性;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开展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以达到其复壮目的。

就其放归方式而言,目前,基地采用的是人工辅助软放归方法,开展了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在研究中,遵循科学研究原则前提下,设置了野化训练组(大熊猫圈养母兽培育加上人工辅助软放归方法)和对照组(圈养母兽培育),通过行为数据对比,野化训练组行为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改善。同时,采用这一人工辅助野化放归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放归个体在野外监测中面临的难以更换项圈的难题,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对放归个体实施长期野外监测面临的难题,使研究人员能更确切地了解野放个体的生存与活动状况。

人工辅助软放归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低的风险,并且容易解决野外监测面临的难以更换项圈电池等问题,同时动物一旦发生疾病等意外情况,具有相对容易实施救助措施等优点。

目前,熊猫基地通过多年的大熊猫保护研究,已经建立了一只涵盖大熊猫兽医学、营养学、繁殖学、保护遗传学、行为学与生态学等方向的研究团队。基地开展的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工作,是由基地组织和领导主持,并由包括基地研究团队和其他国内外组织和专家在内的国际研究团队组成,共同合作开展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

新闻推荐

初高中学生视力异常占比连续两年下降 成都中小学生年度体检已全面完成,爱迪眼科发布眼健康体检统计数据

■天府早报记者宋永坤日前,2018年度成都市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工作已于11月全面完成。根据成都市卫生、教育、财政等...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