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成都的精神气质与孔子学院一致 成都商报专访国家汉办党委书记、副主任马箭飞
孔子与成都
“成都本身拥有古老的历史和文化,2300多年城名未改、城址未更,同时它又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的纽带。孔子学院也是将古老的中国文化带去世界,两者气质契合。”
孔子与“一带一路”
“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沿线5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53所孔子学院和149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为‘一带一路’国家和企业培养的人才越来越多。我们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各领域合作牵线搭桥、提供服务。”
4日,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在成都召开,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校长、孔子学院代表近1500人齐聚成都,共话汉语海外教学和文化交流。孔子学院大会为何选择成都?今年大会有何亮点?未来孔子学院将如何转型升级?记者采访了国家汉办党委书记、国家汉办副主任马箭飞。
关键词 1
气质契合
问题一:一年一度的孔子学院大会是孔子学院的盛会,被誉为教育“达沃斯”,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为什么选择在成都举行?
马箭飞:首先是成都文化的特殊性。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有代表性的部分,无论是外地人还是外国人,都对此慕名已久。因此当理事会提出在成都举办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的时候,这一提议得到了理事会的一致认可。
另外一个原因是成都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与孔子学院是一致的。成都本身拥有古老的历史和文化,2300多年城名未改、城址未更,同时它又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的纽带。孔子学院也是将古老的中国文化带去世界,两者气质契合。从我的工作角度来看,成都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历史悠久,基础也很好,目前四川有7所高校建了12所孔子学院,遍及五大洲。在这里举办孔子学院大会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 2
改革创新
问题二:今年的孔子学院大会有哪些亮点?
马箭飞:孔子学院大会走到第十三届,今年是以“改革创新” 为主题,这也意味着孔子学院在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有新目标新举措。
这次的不同之处在于更务实。大会以问题为导向,会前收集了各国孔子学院的想法和需求,第一次在大会上设立工作坊,梳理了20个主题,来解决孔子学院最急切、最影响事业发展的一些难题。
这次大会的创新既体现在会议的形式又体现在内容上。比如今年新增了一些主题,包括中外大学在学术上的交流,汉语+职业技能上的交流。今年还邀请了众多的企业和中外组织,首次启动孔子学院合作伙伴计划,为孔子学院各方面的合作伙伴搭建平台,孔子学院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今年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来一起讨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充分彰显孔子学院的包容性和国际化。
关键词 3
一带一路
问题三:孔子学院是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
马箭飞: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沿线5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53所孔子学院和149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为“一带一路”国家和企业培养的人才越来越多。
我们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各领域合作牵线搭桥、提供服务。如,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创办高铁汉语培训项目;乌克兰孔子学院为乌航培训本土员工;白俄罗斯孔子学院为入驻中白工业园区的中资企业输送汉语人才等。
同时,我们立足大学,面向社区,建立了从幼儿园到大中小学,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从“零起点”到高端翻译、学术研究,以及商务汉语、旅游汉语等系列汉语教学体系,培养培训各类学员204万人,组织各类汉语水平考试1500万人次,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大批精通汉语、了解中国的人才。
关键词 4
队伍建设
问题四:孔子学院目前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未来会如何转型升级?
马箭飞:孔子学院现在的确面临挑战,由于发展得很快,我们还存在体制不够完善、管理粗犷等问题。
比如说,孔子学院在力量建设上还远远不够,派出的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够高。当然,我们派出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具有奉献精神和专业技能的,但非英语语种的教师数量仍有很大缺口。海外汉语教师考察的是多向复合的能力,不仅要符合汉语教学和文化教学,还要符合专业教学和管理能力,更要了解国外的国情习俗和跨文化交流……众多因素使得这个岗位选人比较紧。 当前我们的海外汉教还没有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主要是从高校抽调教师,下一步我们要建立一支更专业的队伍。
在教学内容上孔子学院还不够有时代感,对低龄化的中文学习者教学资源还不够。如何提高趣味性、降低汉语教学的难度、让他们更愉快地投入汉语学习中,我们也在思考。
故事一
戴担义
76岁
美国学霸中国痴
父女两代皆结缘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丹尼斯·德勒汉蒂以《抱朴子·博喻》中的一句话为引,勾出自己接触孔子学院、学习中国文化和中文的故事。丹尼斯中文名戴担义,是来自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老”学生。
戴担义从少年时期起就对外国文化、语言充满兴趣。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学会了阅读法语报纸。高中时,他开始学习俄语,后来又学习了西语。进入大学后,他又学习了多种语言。1983年,戴担义第一次来到他心目中神秘的国度——中国,在上海外语学院(今天的上海外国语大学)进行了短期学习,从此对中国文化着迷起来。他的女儿卡门也是个中国迷。她大学选择学习中文,通过梅森孔院的奖学金来北京学习,2011年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到2015年。“我女儿真的不是受我影响才选择学习中文的,我们一家都跟中国存在奇妙的缘分”,戴担义说到。
故事二
康可米
12岁
学院如同大家庭
多国语言都能学
康可米是卡米拉·卡特的中文名,她今年12岁,来自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这次和美国孔子学院的校友们一起来中国体验并参加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
康可米成长的环境使她特别重视学习语言:她的爸爸和妈妈虽然都是聋人,但从小就培养康可米学习各种语言,也因此,她很早就会运用多种语言和家人进行沟通,父母分别与她进行西语手语和美语手语沟通,她和祖母朱迪则用英文沟通,而在墨西哥洛斯莫奇斯市,她与外祖父母则只用西语。她说:“我是幸运的,因为从小爸爸妈妈就鼓励我学习各种语言,如英语、西班牙语、英文手语等;我是幸运的,因为有了孔子学院,我也能开始学习中文和中文手语。孔子学院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人都在这个家庭里不断成长,能认识新朋友,学到新知识。”在孔子学院的帮助下,康可米得以实现学习多种语言的梦想。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实习生 曾那迦 摄影记者 王勤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代前文记者郭庆)近日,青白江区行政审批局在不作为及“懒散拖”专项治理中,立足问题整改,围绕群众、企业办事的“痛点”...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