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川剧演员首次创作大戏剧本获“曹禺杯”优秀剧本
《小城往事》从226部舞台类剧本中脱颖而出
第一次创作大戏剧本,就获得了第四届“曹禺杯”优秀剧本(舞台类)的优秀奖,从226部舞台类剧本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仅有的5部获奖作品,年过七旬的廖小宣在得知获奖的消息后,有些激动,“竟有这么多评委专家对我认可。”
廖小宣并不是专职编剧,而是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二级演员。值得一提的是,《小城往事》也入选了2018年成都市促进川剧发展第一批立项扶持项目。
优秀奖只是“安慰奖”?
10多天前,廖小宣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了刚刚结束评选的第四届“曹禺杯”优秀剧本(舞台类)的获奖名单,赫然发现自己的川剧剧本《小城往事》在列。“我一看,优秀奖。”廖小宣说,原本以为就是一个“安慰奖”,后来才得知,“曹禺杯”不设一、二、三等奖奖项,“优秀奖”即为最高级别奖项,全国仅有5部作品摘得。
廖小宣不是专职编剧,出生于1943年的他,从16岁进入成都戏剧学校,唱念做打数十年,是一个一直活跃在舞台上的川剧演员。虽然偶尔自己也写些稿子,但真正意义上创作川剧大剧本,《小城往事》确实是第一部。
《小城故事》讲述了一个四川县级剧团遭遇困难挫折的故事,展现以丑角演员张笑笑为代表的普通艺人的酸甜苦辣。
5年时间三易其稿
艺术来源于生活,尽管《小城往事》讲述的是县级川剧团的故事,但在剧情中,廖小宣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感。从2013年起笔,廖小宣三易其稿。“我没写过,写不来,只有慢慢摸索。”廖小宣说。
剧中有一出打地铺的情节,正是来自廖小宣的记忆。川剧团外出演出,有住处优先满足女演员,而男演员则席地而睡,仰头就能看见星空的情节。“写到这个地方,我真的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回忆创作《小城往事》,廖小宣说,尝遍了“酸甜苦辣”,有时候半夜梦中冒出一个唱词,也要爬起来记录,过了几天觉得不合适,又删去。不会使用电脑的廖小宣一笔一画地斟酌每一个词,写到兴起,还要唱上两句。初稿成后,廖小宣才敢拿出来请师兄弟、同行评判,“写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开口去问别人,(我)要表达的意思,不知道怎么才能给人说清楚。”廖小宣说,成稿后,自己也收获了很多中肯的意见。
愿望:将它搬上舞台
1960年,廖小宣第一次登上舞台,是爱好文艺的老师写的一个小话剧,扮演一个“闯祸娃娃”的廖小宣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被成都戏剧学校相中。当时,进入戏剧学校意味着包吃包住,对于靠着母亲做保姆挣钱的单亲家庭来说,无疑能减轻很大的生活负担。
背着一床被子、一张草席,廖小宣就入了校,“校长说,我们都是特招的,国家要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文艺工作者。”开始学川剧,廖小宣已经16岁,半大小子们练起基本功来,可是吃了不少苦头。比如说,练腰时被两头压在树桩上,能听见背脊骨被掰响的声音,掰弯了再放下来,两个老师朝着背一顿锤,“那滋味,不摆了。”
《秋江》《夫妻桥》《画梅花》《迎贤店》……一出出经典剧目,廖小宣从青年演到了老年。12月,廖小宣将出席第四届“曹禺杯”优秀剧本颁奖典礼,正在准备获奖感言的他还有一个期待,什么时候,《小城往事》能搬上舞台,真正地演出一回。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摄影记者 王效
新闻推荐
担当中心城市重任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成都生动践行“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展现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第一要务,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9月29日,省委...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