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碎奶:贫穷没有限制她的想象力

成都日报 2018-12-03 01:57 大字

米国(锦江区)

在中国,没有哪个地级市如温州般的声名显赫。温州最早引起我的兴趣,因课文《梦溪笔谈·雁荡山》,因王羲之、谢灵运和黄公望,因永嘉学派,因温州蜜橘和乌牛早茶,更因温州炒房团。温州是我一直想要去却未能成行的地方,这次参加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的“东方风来,温州之约”采风活动,终于达成我的心愿。

在温州的几天,我们去了不少地方。我们在驰名中外的企业参观,去江心屿看人文遗迹,去楠溪江和雁荡山领略如画风光,看似杂乱的行程却也让我们领略到了温州的魅力:古时的人文底蕴和当代的财富神话。

其实,改革开放前的温州,一直都不是富庶之地。温州的自然环境美名远扬,在谢灵运和黄公望笔下入诗入画,也如诗如画,极具美学价值,但也极具生存压力,“七山二水一分田”就是以农为本时代生存艰难的写照。

当下有名流行语叫:“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当认识了王碎奶后,就知道这句话对温州人无效。

那天,我们在被称为“中国纽扣之都”的桥头纽扣市场参观时,一位老太太斜挎一个“小蜜蜂”出现在大家面前。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她叫王碎奶,是这个市场创始人之一。在后来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王碎奶不仅是桥头市场见证人,更是温州人奋斗不息的写照。

王碎奶生在离桥头不远的乡下,“碎奶”在温州方言中相当于四川话中的“幺妹”,因为几个姐姐没养活,农村里认为贱养会平安,所以她有了这个不是名字的名字。

王碎奶和她同时代的所有农村女一样,年轻时过着种田、养猪的农民生活。她家有时候到二三月就断粮,生活拮据。19岁嫁到夫家,上有公婆下有4个孩子,全家靠着二分田生活。那时她就经常寻思,怎么搞些生意做做,赚些钱来改善家庭生活。

1979年的一个偶然,王碎奶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得知邻村叶氏兄弟的纽扣生意十分红火,身为村妇女主任的她冒着“弃农经商”“投机倒把”的风险,借了300元钱和叶氏兄弟一起,去江苏批发纽扣。批发回来的纽扣就用布袋装着,在桥上摆着卖。第一次摆摊卖纽扣时她觉得难为情极了,东西摆在摊位上,人扭过身去不敢面对顾客。这批纽扣进来不到一个礼拜就卖光了,赚了80元钱。那天晚上,王碎奶高兴得一夜没睡,做纽扣生意的念头就这样萌生开来了。

尝到甜头后,王碎奶从零碎卖,到工厂盘货,再带动周边亲戚朋友一起卖,到1983年2月,市场上卖纽扣的从原来的十几户发展到42户,当年3月政府给他们发了营业执照。卖纽扣的越来越多,于是,在桥头镇小学的操场上搭了一个简易棚,这就是正式的桥头纽扣市场了。市场成立后,成立了个体协会。镇领导说,王碎奶这个人能干,又当过妇女干部,让她当个体协会会长。

对纽扣市场,王碎奶倾尽心血,她知道,市场健康发展,生活才有希望。有事没事她会拿着个喇叭向商户们讲:“纽珠(温州方言,指纽扣)100粒就是100粒,你不能少几粒,这要记牢,这是文明。”“纽珠厚的有厚的价格,薄的有薄的价格,质量好的有好的价格,差的有差的价格,不能冒充。”市场里还会发生纠纷、打架,一旦有事,她就抄起一根扁担过去,把扁担竖在双方中间:“你们敢打?谁敢打,我就打谁!”有时候,她就反过来讲:“你们尽管打,市场被你们打得没客人怎么办?”很多个体户纳税观念不强,她就对他们说:“税总是要纳的,国家有那么多条战线要花钱,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做生意赚钱了,拿一点出来是应该的,过去我们饭都吃不上,你想过去的日子好,还是现在有生意做好?”市场里的个体户给她取了个绰号:喇叭筒。桥头纽扣市场就是在王碎奶他们的“关爱”与“呵护”下一步步地发展壮大起来的。她自己也从一个纽扣商贩发展成有两家现代化设备的生产商。纽扣生意,她一做就40年。

贫穷不能限制王碎奶和温州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估计和温州的人文底蕴有关,和永嘉学派“事功”思想,“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的主张有关。所以,曾经温州人的贫穷,只是物质的贫穷,而人真正的贫穷是“心穷”。

新闻推荐

公交车咋总停在隧道口?公司:为准时发车

两辆公交车停在隧道口前的路面上从西南民大(航空港校区)站发车前,306路公交车总要在民大路下穿入口前停上几分钟,有时是...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