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发展立区 以改革创新立命 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纪实

西南商报 2018-11-27 10:03 大字

四个转型 梯度培育 铺就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产业培育新政18条

11月22日,成都高新区召开产业培育大会,发布《关于深化产业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该产业培育政策共18条,提出进一步深化产业培育机制,加快构建以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为重点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加强产业培育是贯彻中央高质量发展要求,顺应高新区30年发展大势,洞悉最新产业发展变革规律的必然选择。”大会上,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方存好开宗明义,加强产业培育是新时期成都高新区谋划产业发展总体策划、发挥比较优势和既有基础、冲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重中之重,“成都高新区加强产业培育,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过去30年发展积累的成绩,为我们做好产业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年前,怀揣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使命,从神仙树片区的农田上启航的成都高新区始终秉持初心。纵观30年产业发展演进,成都高新区每一次产业决断与发轫,无不伴随着重大企业或项目的落地。英特尔、京东方等龙头企业引领,撑起中国中西部IT集群;美敦力、赛诺菲等行业翘楚带动,共筑生物医药产业新城……仅世界500强企业,这里就占据121户,产业龙头效应显著。

30年,在历史长河里只是一个不算长的时间计量,但放在中国西部成都发展视角下,却显得不同寻常。当我们管窥中国西部现代产业发展逻辑时,我们总会将目光聚焦于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这个“点”上。从产业发展方向的决断,到迎来拐点的弯道超车,再到直面未来的前瞻布局……解读成都高新区30年产业发展之路,几乎无法避开电子信息产业崛起这一视角。

2007年,随着触屏设备的不断普及,移动终端正式进入了平板时代。在平板时代,屏幕是除了芯片以外最重要的部件。成都再一次提前感知风向,早在2005年,便与国内显示面板巨头京东方有了接触。2007年,总部在北京的京东方将一条年产值30亿元的4.5代TFT-LCD生产线放在了成都高新区。而其配套产业企业业成科技,也紧随京东方的脚步落户成都高新区。京东方的这一漂亮落子,为成都加速融入全球电子信息“现象级”产业变革,赢得了一次宝贵的机遇。

正所谓“投资,就是最好的证明”,在随后的“IT西进”浪潮中,戴尔、联想、德州仪器等企业相继落户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链完整”“人才充沛”“市场容量巨大”“交通物流条件良好”……一系列优势已成为 “西进者”对“成都高新区”的理解共识。

短短数年时间,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从0到1”的突破,逐渐建立起一条齐备的千亿级产业链。2017年,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近8000亿元,其中成都高新区贡献了2515.7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省第一个万亿级产业,已是指日可待。

而成都高新区的目光,早已聚焦在下一个5年。随着2017年投资百亿美元的格罗方德最大晶圆生产厂落户和京东方国内首条第6代柔性LTPS/AMOLED生产线点亮,成都高新区对产业链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产业链”是对企业主体间形成上下游协作配套关系的一种描述,而成都高新区要的是发展“产业生态圈”,建设“产业功能区”——不仅包括协作配套构成产业链的各企业主体,还包含为企业主体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融资和基础设施等要素支持的整个外部环境。

“从现在到2020年,进一步巩固国内顶尖高科技园区地位,成为引领中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样板示范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初步建成。力争到2020年,全区电子信息产值达到7000亿元。”这是2018年,成都高新区为自己设立的目标。

30年时间,成都高新区一次又一次在全球信息技术革新和产业转移浪潮中,找准定位,做出决断,从追随者逐渐跻身领跑者之列。领跑,意味着深入“无人区”革新与探索。进入而立之年的成都高新区,正凭借智慧和勇气,沉着而又敏锐地迎接下一次产业发展变革的时代浪潮。

在产业培育大会上,成都高新区已经清醒认识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全球新的分工产业体系大局未定,竞争格局尚未形成,留出了一片机会无限可能的蓝海空间。大会发布的产业培育新政18条,正是落实“从注重产业规模扩张向注重产业生态培育转型,从要素资源聚集高地向创新资源转化高地转型,从注重招大引强向注重外引内培转型,从注重比拼优惠政策向注重比拼营商环境营造转型”四个转型的总抓手,成都高新区正在蓝海空间竞相争位,努力争夺主导权、话语权和自控权,加快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创新摇篮 创业沃土 双创点燃发展引擎

关键词:独角兽 百亿元新经济创投基金

从创业场一家只有“半张桌子”的初创企业,到成长为“独角兽”企业需要多长时间?成都高新区的成都医云科技有限公司给出的答案是:4年。

“医云科技是从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创业场走出来的企业。如果没有当初免费的‘半张桌子’,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们。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成都高新区的支持”。在11月22日的成都高新区产业培育大会上,作为独角兽企业代表的医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仕锐介绍说,医云科技从2014年6月在成都高新区成立到现在,经历了5轮融资,获得大约20亿元融资金额,企业估值目前超过10亿美元。截至目前,医云科技打造的医联平台已经聚集了55万实名认证医生、2.7万签约医生。医云科技已从最初简单的医生平台模式向整个互联网医疗上、下游产业链延伸。

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作为成都新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区域,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呈现强劲增长活力,涌现出医云科技、新潮传媒、新网银行、鼎桥通信、极米科技等一大批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在成都对外公布的2018年度新经济百家重点培育企业名单中,医云等成都高新区69家企业入选。今年5月,成都高新区召开独角兽梯度培育计划发布会,建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中国独角兽新摇篮。

在11月22日发布的成都高新区产业培育政策中,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等主导产业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构建以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为重点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助推新经济发展和新动能培育。

政策提出,对首次认定的种子期雏鹰企业给予5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被认定为一年爆发式增长、三年复合高增长、五年连续增长的瞪羚企业,分别给予企业管理团队10万元、20万元、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认定的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分别给予企业管理团队30万元、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认定的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给予企业管理团队200万元一次性奖励。

支持初创企业成长为雏鹰企业,最高给予50万元一次性创业启动资金和房租补贴;支持瞪羚企业持续增长,连续被认定为瞪羚企业的,给予企业最高500万元奖励;支持独角兽企业提升效益,对符合条件的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对企业管理团队或企业给予补贴;支持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行业整合。

此次出台的产业培育政策提出,设立100亿元新经济创投基金,重点对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进行市场化投融资扶持;每年设立2亿元新经济应用场景专项资金,对技术领先、市场规模大、带动性强的首台(套)新产品新技术,经认定后,给予最高200万元补贴。

“我们将坚持市场化、精准化、精细化方向,突出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精准匹配要素资源,推动优质企业梯度发展。”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三年时间培育种子期雏鹰企业1500家、瞪羚企业150家、独角兽企业10家、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5家,以本土企业培育发展塑造高新名片,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勇于改革 敢于试水 把握新时代改革脉搏

关键词:“四派”人才“三五”支持 千万元打造业界共治

“我们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成都高新区的各项新政。”四川傲势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刘洋说,公司通过线上系统申请创新信用券,获得成都高新区相关部门的房租补贴、知识产权补贴、启动资金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补贴达50余万元,享受到了实打实的创业服务。

在成都高新区,大量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数据显示,今年1-9月,成都高新区新增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8000家,同比增长80%。新增估值过亿企业10家、种子企业160家;新增销售收入首次过千万元企业71家,其中,过5000万元企业2家、过2000万元企业23家。新增培育拟上规入库企业61家、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企业150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和团队100家。

创新热潮涌动的背后,是创新创业服务的持续发力。作为国务院批准的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相继制定出台“双创新政十条”“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6条”“金融新政20条”“金熊猫人才计划”等政策,构建“大孵化”体系;发挥政策先行先试优势,推行“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试点、“放管服”改革等多项制度改革,区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打造西南首家连接海内外的连锁型高新技术服务超市,通过聚集政府、高校院所、市场机构等高新技术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自选式、便利式的专业服务。

创新创业的重要主体是人才。

“蓉归派、学院派、创客派、海归派是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我们将通过政策导向,最大程度激发高质量人才创业的动力和活力,让成都高新区成为创新创业的筑梦沃土。”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出台的产业培育政策将对“蓉归派”“学院派”“创客派”“海归派”等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三五”支持,即给予最高3年、500平方米创业空间支持,视团队规模提供5套以内的人才公寓,若所设立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最高给予500万元的一次性启动资金支持。

如何更好服务企业、构建产业生态圈?成都高新区打破传统政府主导产业发展模式,探索构建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今年9月,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成都高新区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业界共治理事会正式揭牌,业界共治理事会成员由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等构成,与新经济发展局共同负责区内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产业规划、政策制定、企业服务、品牌推广和项目论证评估等工作,促进区域内市场主体从被管理、被服务的对象转变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

“当前,成都高新区正积极推进产业功能区和产业生态圈建设,而构建产业生态圈,核心目的是服务于企业发展。”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传统单纯依靠政府主导的产业生态圈构建存在三个痛点:政府掌握土地、资金、政策等资源,却难以动态精准掌握企业需求,更难以持续专注于某一领域产业发展;企业熟悉产业实情,洞悉自身痛点,但企业间联络分散,缺少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社会中介资源丰富,但供需对接难、交易成本高,难以有效服务产业。

成都高新区找准“痛点”、精准施策,突破传统产业发展思维和模式,将“业界共治”理念融入产业生态圈建设中,通过成立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业界共治理事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推进和企业服务专业化水平。

为充分赋能业界共治理事会、培育产业生态圈,此次产业培育政策提出:每年设立5000万元业界共治专项资金,对围绕重点产业设立的业界共治理事会给予每家每年最高1000万元支持,用于开展规划编制、企业服务、项目促进、生态营造等,支持企业集群发展。

营商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投资。为解决“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成都高新区启动“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向市场主体放权。政务服务“仅跑一次”已在成都高新区全面铺开,在区级层面,共有687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实现“仅跑一次”,实现率87.1%。“让数据多跑腿、让企业少跑路”。今年起,以了解企业需求、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在成都高新区展开,期间还研发了“企业调研信息系统”,以动态搜集企业运营情况、发展机遇、面临问题等,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寻求系统解决对策。多措并举的改革,让成都高新区的区域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云兮 舒琴

后记

“以产业发展立区、以改革创新立命”,当今的成都高新区,正以实干的改革创新精神,踏浪扬帆新时代——到2035年,这里将建成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到本世纪中叶,将建成世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新闻推荐

成都斫琴家何明威

□黄金国文\图何明威在他的琴室里娓娓讲述琴文化斫琴的工具,琳琅满目斫琴,于细微之处见真功斫琴,让何明威进入了一个忘我的...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