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仁和镇通过吸引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让民间资本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有作为,破解了乡村振兴“人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的难题 — 民间资本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
初冬时节,在仁和镇庙子沟村4组的柑橘园里,青枝绿叶间挂着黄澄澄的血橙和脐橙,十分诱人,村民们正挎着竹篮采摘成熟的果子。
“我把近6亩的土地流转给老板,租金加上务工收入,一年可挣9000来元钱!”正在摘果的4组贫困户王言固高兴地说。
“这个园子是本村在外从事建筑的老板投入130多万元创建的,带动了全村的产业振兴。”镇长雷森介绍说,近年来,该镇通过优化环境,先后引进10多名外出成功人士带着资本下乡,振兴乡村产业。
庙子沟村柑橘园正是仁和镇引入民间资本振兴产业的一个缩影。
2017年,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山间田野的时候,仁和镇党政一班人就在思考乡村振兴的“人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仁和镇有一批在外务工和经商的成功人士,他们有家乡情结、有管理经验、有资金实力,何不吸引他们返乡投入乡村振兴呢?于是镇上利用春节成功人士返乡之机召开团拜会、给外出成功人士的一封信等形式,介绍家乡的发展环境和优惠政策,动员他们返乡创业。
王旭平是2017年回乡建起柑橘园的。在镇村干部的协调下,流转了120亩土地,投资130万元建成了如今的柑橘园,全部采用有机种植现在已开始挂果,如今树上硕果挂枝,树下鸡鸭成群。镇政府还协调县直部门修建了提灌站,解决了果园的用水问题。
果园里常年务工的有近10人,主要以贫困户为主,每天可挣工资60多元。“整个果园正式挂果后,年产值将实现50万元。今年我又投资流转100多亩二台土的撂荒地,已栽下青花椒。”王旭平说。
在射西路天宫村段公路边,韩怀林正在和妻子盘点今年卖藕的收入。“今年市场行情好,卖了100多万元!”韩怀林喜滋滋地说。
“家门口一直有一块荒田,不想浪费了家乡这么好的土地。”2017年10月,一直在县城里做建筑的韩怀林和镇村干部协调,流转了天宫村和龙山村300多亩的荒田,并投资80多万元建立了林秀莲藕合作社。通过销往成都、绵阳、广元等地,当年的产值就达到了100万元。
龙山村村民王统富在莲藕合作社里帮着韩怀林管理水,务工收入有8000元,还流转了3亩土地,租金也有1200元。合作社里常年务工10多个人,采摘的时候有20多人,用工支出一年有40多万元。
韩怀林说,明年他还要继续扩大投资,承包龙山村100亩的荒田,把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00亩。
在白象村元宝山腰的二台、三台土地上,碧绿的花椒树已长到半人多高。30多岁的王晓东正在地里修枝。
“我生长在这里,成就在重庆。我要回到农村二次创业,变荒山荒地为聚宝盆,带着父老乡亲一起致富。”站在地边,谈起回乡创业,王晓东的眼里闪烁着激情和奋斗的光芒。
王晓东常在重庆从事机电设备制造销售,2017年,他投资300多万元建起进东农业种植合作社种植青花椒。今年又投资了100多万元,建起150亩的甜橙园。
7组的王成在青花椒基地管理设备,流转土地8亩,租金加劳务收入一年可挣5万元左右。据王晓东介绍,去年他给乡亲们的劳务收入就达50万元,今年用工多,估计劳务支出将达70万-80万元。
“明年我将投资1000万元,把花椒基地再扩大500亩,修建厂房、保鲜房和冻库,购买设备,进行花椒的深加工,制作花椒油、鲜椒、干椒,还有可以销往国外的花椒精油,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谈到明年的创业计划,王晓东信心满满:“还要把沟里3个组100多亩的荒田包过来建鱼塘。”
“民间资本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农业企业,还是引进来的民间资本,他们以其自身拥有的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解决了乡村产业空心化问题。”谈起民间资本下乡参与乡村振兴,镇党委书记王凡说。(全媒体记者郑蕾贾明高)
新闻推荐
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裁 柯潇: 减税降负 打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公司这次收到了这样正式、精美的邀请函,从中可以看出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抓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心,也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对民营...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