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成都“商品博览会”离不开官方推动
《清明上河图》中“孙羊正店”门口的鲜花摊。
《清明上河图》中城门外的路边鲜花摊。
宋代成都,“蜀之都会,厥土沃腴,厥民阜繁,百姓浩丽,见谓天府。”无论是在人口数量,还是经济发展上,绝对称得上全国重镇,不仅领先于川蜀之首,更是备受朝廷重视。
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扬一益二”的说法。表明当时全国最繁荣的城市里,一为扬州,次为益州(成都古称),也有人认为成都的繁华实际上是超过了扬州。到了宋代,成都更迎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物产富饶的基础上,出现了全年每月都会举办的以主要商品带动的集市贸易,谓之“十二月市”。
《岁华纪丽谱》中曾记载:“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道出了蜀人好游赏的风气。但是“十二月市”的产生,除去这点,更少不了官府官员的推动,和宋代开放的商业政策。
官府力量推动成都游乐之风
宋代成都是全国重镇,北宋初年,朝廷在成都设立成都府。而成都知府,则是古代管辖成都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据史料记载,从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到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为止,共任命了142位成都知府。其中,就有不少的官员在任职期间新增了节日游乐活动内容,有意无意间促进了成都集市的发展。
首先要说到的是两朝名臣张咏,在宋太宗和宋真宗两度任职成都,尤以治蜀著称。宋真宗曾奖谕其,说到“咏在蜀,吾无西顾之忧”。张咏在蜀期间,不仅充分了解蜀地的风土人情,也在已有的集会活动上,新增了一些节日游玩的内容。
比如宋代成都正月灯市热闹喧哗、游人如织。宋人庄季裕在《鸡肋编》中记载“成都元夕,每夜用油五千斤。”灯会结束后,由通判主持宴请灯会期间负责治安的都监,称为“残灯会”。而“残灯会”是张咏所创,始于其任职时,初时在十七日举行,南宋时已无固定日期。除此之外,张咏还在正月二十三日于圣寿寺设蚕市,使民鬻农器;又在农历二月二日,成都的踏青节设游江活动,士庶百姓可前往四郊游赏。
宋人赵稹在天禧元年(1017年)至四年在成都任职,新增了寒食节游园活动,并将西园向成都士庶开放。当时成都西园规模最大、景色最美的园林,前身为后蜀权臣住宅,北宋灭蜀后,便成为了成都府路转运司的衙门楼阁。后人庄绰也有记载:“成都自上元至四月十八日,游赏几无虚辰。使宅后圃名西园,春时纵人行乐。”
宋代坊市、宵禁制度被打破
当然,在历任的成都知府中,促进了成都集市繁荣发展的绝不仅张咏、赵稹两人。除去官府力量的推动,宋代开放的经济政策,也在无意中推进了成都“十二月市”的诞生。
首先,在宋代之前,唐代实施着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严加控制。但到了宋代,城市坊市格局逐渐被打破,商人被允许沿街开店,街道上也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小卖行贩也逐渐变得普遍。
与此同时,因循千年的宵禁制度也被彻底取消,夜市开始盛行。比如成都十月酒市,就热闹到天明。张咏在任成都知府时,写下“酒肆夜不扃,花市春惭作”,爱酒之人可在酒市上通宵达旦畅饮,证明了成都集市的繁盛发达。
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
新闻推荐
工人日报11月23日消息,近段时间,有关大学学生会干部耍官威的事,频繁曝光。如广东一大学学生会干部任命公告充满“官僚气”;成...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