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了人 就留住了城市未来

成都日报 2018-11-07 04:02 大字

邓智团

城市发展进入新时期,特别是超大城市面临“人口、土地、生态和安全”城市发展四大底线,城市发展和竞争的逻辑出现新变化,必须坚定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变“业兴人,人兴城”为“城兴人,人兴业”,以优化提升城市功能来吸引人才,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城市发展逻辑中,打造什么样的城市来吸引人、留住人,成为牵动城市新一轮发展及其规划制定的牛鼻子。《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草案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如何让这一愿景目标能被高度知晓和更广泛认同,真正成为吸引人和留住人的愿景目标,上海的经验或许可资借鉴。

“开门做规划”

让城市未来的预期广为人知

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源自于城市的吸引力;而城市的吸引力源自于人们对城市未来的预期。如何让城市未来的预期,变成一个被知晓、被接受的城市发展愿景,“开门做规划”是关键。

事实上,2014年上海就拉开了新一轮城市规划制定的序幕,《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的“卓越的全球城市”能被市民高度知晓和广泛认同,这要归功于坚持“开门做规划”的理念。

上海作为此次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制定的第一个“试点”城市,其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创新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在2014年5月上海市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中,“开门做规划”被明确提出,即公众将参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上海的“开门做规划”既是现代技术进步带来的客观要求,也是互联网时代“用户思维”的规划实践。只有尽可能调动社会各界资源,发挥市民的主体作用,让公众参与成为政府决策的推手,才能尽可能地形成被更广泛认同的政府决策。

多渠道实现公众参与

“我们的未来,我们做主”

上海市在新一轮规划制定过程中,为了能让公众参与贯穿整个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分别通过战略专题研讨会、概念规划设计竞赛、问卷调查、论坛交流、线上线下公示等多元化渠道实现公众参与,让市民有了“我们的未来,我们做主”的主人翁意识。

一是,成立公众参与咨询团,扩容专家顾问委员会,扩大公众参与的群体代表性,提升公众参与的专业性。公众参与是大家的事,但同时,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也是技术活,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为了提升公众参与本身的群体代表性和专业水准,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首次引入15人组成公众咨询团全程参与,直接对规划若干重大问题或阶段成果进行咨询,参与规划成果的发布和宣传等一系列工作,市人大和市政协各6位,以及第三方的行业协会3位,均具有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公众代表,而且还兼顾年龄、职业和生活特点,如残障人士代表,尽量能够较为充分地体现公众参与的群体代表性,同时又保障了公众参与规划编制过程的专业水平。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参与过程的专业性,上海新一轮规划编制搭建了开放式的咨询平台,建立了由4名“核心专家”和30名“咨询专家”组成的多领域专家决策咨询队伍。同时,还在更广范围内,针对城市发展和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组成专题专家咨询队伍,进行专项研究。

二是,搭建多元媒体平台,提升公众参与的便捷性,让公众参与的意见建议全方位、全领域覆盖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为适应新媒体时代市民的工作生活习惯,上海在新一轮规划编制过程中十分重视公众参与方式的创新,重点以新媒体作为媒介平台,打造宣传、普及城市总体规划相关资讯和公众互动、搜集民意和反馈信息的平台,第一次实现规划编制全过程、多渠道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如“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官方网站、“上海2035”微信公共平台和“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新浪微博等。同时,在传统媒体实现全面开花,包括新闻播报、信息披露、开设专栏等方式整合报纸、杂志、电台及电视台资源。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通力配合,最大可能地将公众参与渗透到规划编制的全过程中,让市民增强“我们的未来,我们做主”的主人翁意识。

三是,组织丰富多元线上、线下活动,注重公众参与意见的反馈、吸收,发挥公众参与的真正作用,提升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上海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过程中,通过线上、线下平台,组织城市规划公众论坛、“规划百题”以及规划普及型活动,同时借助线下和线上渠道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公众对城市发展、总规编制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使公众意见及时反馈编制机构。这个过程还只是走了公众参与的第一步,最为关键的是,让最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发挥作用,公众参与的意见和建议能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予以真正体现。为此,从2014年启动编制至2016年草案公示,上海新一轮规划有3轮公众意见听取,特别是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的愿景,就有2014年11月愿景调查结果所揭示上海市民尤为关注开放、关怀、绿色的坚实民意基础。随后,在2016年为期1个月的草案公示期间,共收到社会各界意见1810条,这些意见经逐条梳理后,被采纳意见707条,解释或在下位规划中落实的意见有818条,作为参考的意见有285条。而且,为了增强市民对卓越全球城市建设的获得感,上海在国务院批复通过《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一周年之际,从2018年9月又推出了持续数月的“2035上海总规实施年度体检公众调研”,规划实施也接受市民监督。

如何让城市未来的预期能广为人知,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各个阶段,都需要真正的公众参与。而上海基于“开门做规划”的宗旨,让公众参与贯穿整个规划编制甚至实施的各个阶段,不仅是要让公众享受到好的、广泛认可的规划成果,更重要的是城市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依托公众参与让市民建立起“我们的未来,我们做主”的主人翁意识,可以实现国家战略、城市发展与民众期待的有效结合,让城市未来的预期以及具体实施过程,既吸引得来人,也留得住人。在“城兴人,人兴业”的城市发展新逻辑下,留得住人,特别是能吸引和留住年轻人,就留住了城市的未来。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新闻推荐

党团引领“校地”共建 服务社区建设出新招

本报讯(记者邓婧文/图)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建设,成都高新区合作街道党工委一直广聚资源、深挖举措。11月3日,合作街道以基...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