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竹枝词中的民间饮食百味 ◎周 菽(诗人) 马千笑/手绘
竹枝词,是民歌与诗的结合。清代中叶以来,成都的竹枝词吟唱之风特盛,产生了大量作品,今有林孔翼辑录《成都竹枝词》等书记录了新老成都的世态万象。
民以食为天。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无一不涉及到“吃”。天下闻名、独占鳌头的老成都各色美食,既勾引美食家的饕餮馋虫,又启发文学家的激情妙思,于是有了一首首美妙隽永的“竹枝词”来把家乡的饮食百味歌颂。
成都人吃“春饼”
年景花开兰草香,家家春联贴来忙。
无多腊味有春饼,冬笋椿芽间韭黄。
成都人吃“春饼”,将冬笋、椿芽、韭黄几样小菜麻辣凉拌,用制作简单、不需加热的薄薄面饼一裹,看上去,青黄相接、红白分明;闻一下,清香扑鼻;吃起来,饼糯菜脆、清凉爽口。特别适合在阳气发动、春风骀荡、乍暖还寒的时节品味享用。小小春饼,用最简单方便的办法,达到紧切时令,色、香、味俱全的效果,反映了成都人的美食想象力和创造力。春饼,它深受成都人细腻味蕾的青睐,至今不改,是颇具浓郁地方特色的一道佳肴。
一年之计在于春,如果细数四季成都的地方美食,清新美味的春饼,当首屈一指。
春饼是典型的家常风味。而在物质相对贫乏的时代,美食材料大都集中在餐馆,成都人说“吃东西”、“打牙祭”,首先想到的就是“杀馆子”。老成都的馆子,四时常旺、生意兴隆,竭诚迎接天下宾客、服务四方饕餮。
聚丰源与温烤鸭
四春雅座善温存,赛过同行五柳村。
填鸭最肥油最大,南堂要数聚丰源。
好个“填鸭最肥油最大”!凡饭菜,少盐不鲜、少油不香,“吃东西”、“打牙祭”、“杀馆子”,不就是冲着“有盐有味”、“闪闪油大”么?!老成都人的两个十分形象、诙谐的说法——拈闪闪、整油大,真是道尽民之所欲。
当年“聚丰源”肥肥的填鸭,已随时光飞去。而今成都人吃鸭子的去处,最有名的可能是“蒋烤鸭”蒋鸭子。“温烤鸭”温鸭子,更是历史悠久、名气甚大:
烧烤犹然古味存,烹龙炮凤总虚言。
挂炉各诩商标美,独数南门鸭子温。
“烹龙炮凤总虚言”,妙哉此语!所谓美味中的“八珍”,什么龙肝、凤髓、豹胎、猩唇,相对广大的普罗大众,别说不易得见,就是天天都有机会吃,说实在话,风味儿哪里比得了普普通通、寻寻常常的豆腐蒜苗、鸡鸭鱼肉?!好比西洋“贵人”喜欢的“鱼子酱”,不为洋百姓所喜,道理是一样的。“百菜还是白菜好,诸肉还是猪肉香。”而今成都餐饮名店“盘飧市”的这幅对联,道出了芸芸大众——真正美食家们的心声。
所以说:
秦椒泡菜果然香,美味由来肉爨汤。
延客官家嫌味劣,庖厨不及大生堂。
精明的食客真正计较的,还是“秦椒泡菜肉爨汤”。
外地酒终不如本地酒
成都是个包容的城市,即使颇具独创精神的饮食百味,也是放开胸怀、兼收并蓄。就连洋人的西餐,旧社会的成都就已经有了。
北人馆异南人馆,黄酒坊殊老酒坊。
仿绍不真真绍有,芙蓉豆腐是名汤。
相传大宪请客,厨役误污一碗,忙中以芙蓉花并各鲜味和豆腐改充之,名曰:“芙蓉豆腐汤”。大宪以为新美,上下并传,人争效之,特著其名云。
苏州馆卖好馄饨,各样点心供晚飧。
烧鸭烧鸡烧鸽子,六龙庵左如云屯。
聚丰餐馆设中西,布置精良食品齐。
偷向玻璃窗内望,何人依桌醉如泥?
中餐馆子接西餐,处处门前有菜单。
只要烹调滋味好,管他贵贱叫堂倌。
“如云屯”“醉如泥”“滋味好”“设中西”,画出当年成都餐饮业的繁盛。
有酒无菜,不成敬意。词中说道:“仿绍不真真绍有”,可见江浙的上好黄酒已风靡老成都,以致出现了本地出产的假冒伪劣。
绍酒新从江上来,几家官客喜相抬。
绍兴我往将三载,酒味何曾似此醅?
外地酒终不如本地酒,水土、气候、习惯决定也。成都当然也有土产的好酒,丝毫不让绍兴:
酒数森山与玉丰,别家香味总难同。
泥头好又陈年好,引得人人困此中。
枇杷深巷旧藏春,井水留香不染尘。
到底美人颜色好,制成佳酿最醺人。
后面这“薛涛酒”,其风味,就远不是泥封陈年的“森山”、“玉丰”所能比拟的了。而今有“酒文化”一说,“薛涛酒”,先不管其滋味如何,仅仅这名字,就极具“文化”卖点。
酒肉正餐 不废零食
酒肉正餐,不废零食。前者,大人所喜;后者,孩子们最爱。
炒和晴沙香满城,蜀中佳果落花生。
宜茶宜酒宜羹味,莫作灯油点不明。
精做年糕细磨磨,巧翻面果下油锅。
米花糖并兰花豆,费得闺人十指多。
卖蜜声来打米酥,磨筛细细不叫粗。
印花木模间新样,敲得钉锤无处无。
撞钟划蔗儿童喜,每到冬来闹不清。
更有米花糖叫卖,汤圆沿街唤声声。
月饼清油糖食香,接官亭畔自开张。
鼎升自说湖州好,勿怪回人价值昂。
斗大商标迥异常,三河场里好姜糖。
招牌挂个鳝鱼壳,表示他家世泽长。
还有一类吃食不得不提,那就是所谓“小吃”。“小吃”介于酒肉正餐与零食之间,它既有正餐滋味富厚、饱肚填饥之效,也有零食的巧捷、方便,而无前者之粗夯、油焖,后者之甜腻、琐碎。既可打打尖、尝尝鲜,又可大块朵颐当饭吃。总之,随人爱好与情况掌握,历来深受人们,特别是天下美食家青睐。
词中说:“撞钟划蔗”,更有“担担”汤圆,走街串巷、彻夜叫卖。“郭汤圆”“赖汤圆”这样的大名号、大企业,就是这样从“草根”开始的吧?
餐罢怡新又适宜,算来要费许多赀。
价又简单还得吃,锅盔夹点兔丝丝。
“怡新”、“适宜”皆餐馆名字。
地方特色风味浓缩在“小吃”中
有时候,与其花费上餐馆,真还不如那“价又简单还得吃”的锅盔。“锅盔夹肉”——中国土产“三明治”,连老外都是认可的。
荍面多加辣子红,内添哨子外添葱。
打杯烧二连天醉,莫怪田翁只恨铜。
端来凉粉两三盘,味调宜辣复宜酸。
腮旁嘴角红犹在,就向街前念戏单。
豆花凉粉妙调和,日日担从市上过。
生小女儿偏嗜辣,红油满碗不嫌多。
正如好酒之人喝了一辈子酒,到头来,还是觉得花生米、豆腐干儿、猪头肉才真正下酒一样,真正地道的美食家品尝到最后,还是得让众多“小吃”出一头地。所有的地方特色风味,其实就浓缩在方便加实在的“小吃”中。那位“内添哨子外添葱,打杯烧二连天醉”的田舍翁,这个“豆花凉粉妙调和,红油满碗不嫌多”的小女儿,一老一少,就是成都的美食鉴赏专家。
老成都文人周菊吾先生,曾作《咏少城名小吃》,说“俗”不俗,蕴藉典雅,是关于家乡小小美食的绝妙“竹枝”:
八宝街夏家豆花
饮啄不应记往年,夏家风味却惆然。
豆羹饭颗芬芳甚,八宝街头值几钱?
守经街洗沙包子
细点梅花五五朱,出笼包子豆沙酥。
百钱容我从容饱,扪腹还思苜蓿无?
商业街口麦馨水饺
肉砧面杖各殷勤,妇子儿郎犊鼻裈。
门上只今金字大,当年曾此饱馄饨。
焦家巷口烤红薯
滑滑焦家巷口泥,忍饥客散雨丝丝。
红泥炉子通红火,番薯浓香透鼻时。
一代又一代和先生一样重土爱乡的成都人,就是一年又一年在小街小巷的“肉砧面杖”间、“红泥火炉”前,品鉴一道道成都小吃,品鉴让人“惆然”难舍之成都风味,品鉴年年相续、代代相传、有滋有味的老成都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丝路名城再携手 “一带一路”谱新篇 2018成都·白俄罗斯经贸交流合作对接会成功举行
成都代表作商务环境推介白俄罗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新地标,成都——丝绸之路的南起点,今天在新时代、新机遇下再启经贸...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