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肉疙瘩是否会癌变?切还是不切? 专家提醒:有一种息肉是大肠癌的前身,务必引起重视

成都日报 2018-11-01 01:39 大字

肠镜检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很多市民也会在体检时主动选择肠镜这个项目,不少人一查才发现,肠道中居然长出了息肉。

肠道为什么长息肉?这肉疙瘩会不会发生癌变?到底切还是不切呢?目前正值体检高峰季,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记者专门采访了成都肛肠专科医院院长、著名肠道疾病专家杨向东教授。

肠道息肉是怎么找上门的?

肠道息肉通常大小不一,小的像米粒,大的直径3—4厘米,它是如何形成的呢?杨向东告诉记者,肠道息肉的形成与不健康的饮食相关,除此之外,还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首先是感染,肠道慢性炎症不及时治疗,会诱发炎性息肉;其次是年龄,年龄越大,结直肠的发病率越高;再次是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另外它还与遗传有关。

肠道息肉的常见类型

杨向东教授称,从病理学的角度,息肉的种类繁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

1、腺瘤性息肉:这是最常见息肉,在结肠和直肠最为多发。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病理上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大部分的巨大息肉都是腺瘤性的,也有部分腺瘤性息肉比较小。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结肠腺瘤并不表现为隆起的息肉,而是平坦甚至凹陷性生长。

2、炎性息肉:又叫假息肉,这类息肉是由于粘膜在炎性刺激下增生形成,常为多发,多数在1厘米以下。有时慢性炎症刺激可以使息肉成桥状,两端附着,中间游离。炎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3、增生性息肉:在大肠,还常常发现增生性息肉,尤其是在直肠和乙状结肠更多见。这种息肉一般很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表现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需要强调的是,增生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

4、错构瘤性:这类息肉非常少见,比如幼年性息肉及黑斑息肉综合征。有些错构瘤性息肉可以癌变,但是癌变率一般非常低。

5、其他:以息肉为表现的肠道疾病还有很多,比如一些除腺瘤以外的肠道肿瘤可以表现为肠道的息肉,比如有些淋巴瘤、肠道类癌等等。

这种息肉是大肠癌“前身”

息肉究竟会不会癌变?它距离肠癌有多远?杨向东告诉记者,不是所有息肉都会癌变,一般非肿瘤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但腺瘤性息肉却是公认的癌前病变。

他称,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的“前身”,目前已明确80%-95%的大肠癌是从腺瘤性息肉演化过来的,而从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癌变,这个过程一般可能需要5-10年(但个体有差异)。

腺瘤性息肉癌变与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类型有关,有些特殊类型的腺瘤性息肉,如扁平息肉和侧向发育型息肉,癌变风险高,早期即可恶变为大肠癌。

切还是不切?如何精准治疗?

杨向东说,电子肠镜是结肠息肉最主要的检查方式,如果做普通肠镜检查,患者承受的痛苦要偏大些。当发现息肉后,不同情况有不同的治疗方式:一般小的息肉可在结肠镜检查时摘除并送去病理检查;直径>3cm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腹膜返折以下的经肛门局部切除,腹膜返折以上的应开腹切除或在腹腔镜下手术切除。

病理检查后,若发现腺瘤癌变穿透粘膜肌层或浸润粘膜下层则属于浸润性癌,应按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腺瘤恶变若未穿透粘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较好、切缘无残留,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但应密切观察。

杨向东告诉记者,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失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无须特殊治疗。他强调说,肠息肉若反复发作,可能有遗传疾病,也可能有其他伴随疾病,想治疗效果好,要先找正规肛肠医院仔细排查原因。本报记者 邓晓洪

新闻推荐

侠之大者,江湖永别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仙逝,享年94岁

据多家台湾、香港媒体报道,武侠小说泰斗金庸老先生昨天下午5点在香港病逝,享年94岁。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昨天还了解到,...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