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李咏:请递上话筒,说一句晚安

成都商报 2018-10-30 02:13 大字

◎彭志强

认识李咏,是2003年,因为采访他主持的央视综艺节目《幸运52》。永别李咏,是2018年10月25日凌晨5点20分,我却来不及也无机会以现场报道的方式送他最后一程。最让我无法想到的是,“5”“2”这两个数字,最初带火了李咏,最后也带走了李咏。

随着李咏去世的消息传出,悼念的人很多,请递上话筒,说一句晚安。因为在葬礼上送他话筒,是李咏的“遗言”。说一句晚安,是我固执地想象李咏仅仅是刚刚睡去。

“走之前都说好了,今儿来送我,就别送花了,给我送话筒吧。”

10月29日9:31,前央视主持人李咏的妻子、执导过多次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著名导演哈文在微博发布讣闻,称“(李咏)在美国,经过17个月的抗癌治疗,2018年10月25日凌晨5点20分,永失我爱……”她没有随发一个哭泣的表情符号,“永失我爱”四个字却字字诛心。我和很多网友的第一反应皆是:李咏才50岁,走得太早了,太可惜了。甚至,我不敢相信这是事实,而一厢情愿这是玩笑。

然而,张泉灵、章子怡等文艺界人士以及央视综艺频道、中国传媒大学的微博,已是哀悼声遍地,坐实了“咏别”。

人生无常,咏哥走好。

你若安好,就是晴天;你若不好,就是晴天霹雳。

从我脑海里急速跳出的文字,除了并不愿意说出的这几句,还有李咏自传《咏远有李》里的“李咏遗言”:

“欢迎大家光临我的告别仪式,劳累各位了,你们也都挺忙。今天来的都是我的亲朋好友,既然不是外人,我也没跟你们客气,走之前都说好了,今儿来送我,就别送花了,给我送话筒吧。我希望我身边摆满了话筒。人生几十年,一晃就过,我李咏这辈子就好说个话,所以临了临了,都走到这一程了,还在这儿说话。没吓着你们吧?”

在特定的舒缓音乐中,旁白仍在继续:“前来送话筒的有……”

闭目在话筒丛中,我肯定特安详。

《咏远有李》,原本是李咏2009年出版的图书。这番自我调侃,最初读来是相视一笑,如今看来却多了几分悲凉。

因为他在美国经历了长达17个月的抗癌治疗,最终只能葬火他乡,我只希望能够参加李咏葬礼的人送些话筒过去,如他所愿,让他安详。

“都叫李咏老师或者李老师,多俗啊。叫咏哥,多亲切。”

此刻,我宁愿时间停留在2003年。

因为在北京的一场《幸运52》活动上,出场的李咏西装革履,从头到尾都是笑脸跟随。他的机智,他的幽默,他的快人快语,他标志性的爽朗笑声,就定格在这一年。

后来稍微熟悉了,打电话采访,他最喜欢的称呼是“咏哥”。“都叫李咏老师或者李老师,多俗啊。叫咏哥,多亲切。问吧,哈哈。”

那时候,全中国最火的综艺节目依旧都是来自央视,李咏主持的《幸运52》,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如两个巨轮压倒一切地火。那时候和李咏打交道,感觉记者与受访对象关系很单纯,拿起电话都可以采访,爽快地成稿交差。如今,李咏的手机号码不得不删除了。

不论是《幸运52》还是《非常6+1》,或者《梦想中国》,为这些节目奔波的大忙人李咏只要接听了电话,总会有他爽朗的笑声跟踪完整个采访或者业务咨询。即使后来央视对主持人发声管理越来越严格,李咏也很少一口拒绝,多会指引一条可操作的采访捷径,帮助记者完成采访任务。

有一年冬天,我赴京挖掘春晚新闻。潜入央视春晚的彩排现场,碰见正在后台背词的春晚主持人李咏,他发现了“熟人”,依旧是老远打开了笑脸。不过,他也是讲原则的人,“你能进来,就可以看,就随便看,但是报道尽量不能对春晚节目泄密,要给年三十儿的老百姓留点意外的惊喜。而且今天,上面有纪律,我不能接受你的采访,抱歉了。”然后,李咏微笑着转身离开,这是他唯一一次拒绝采访。

我跟李咏见面采访也就三四次。但是,他留给我的印记却很鲜明。台上台下,李咏皆是笑有张弛的人,听不见他半个脏字,也不见他拿记者开玩笑,总是给人阳光、温暖、豁达、洒脱的印象。

“我就是央视的娱乐底线。”

“我为咏哥写了十年的主持词儿,从没想过告别竟是如此突兀的一个结尾……感觉此时的自己,像个文字能力归零的傻瓜,不知该如何安慰哈姐……我愿天堂里从此多了一个亦庄亦谐的声音:我是主持人李咏,下期节目再见!”我翻阅了大量悼念李咏的文字,央视著名制作人、《国家宝藏》总制片人于蕾的这段悼词,可谓直击我心。但李咏并不是背台词式的那类主持人,他很有自己的想法。

从199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幸运52》这档益智性互动节目开始,有人说主持人李咏从此开创了中国的娱乐节目。事实上,这个节目的初衷是打破知识竞赛类节目的界限,而非定位为娱乐类节目。李咏的随机应变,李咏的幽默诙谐,李咏的快人快语,充分调动了场内外观众的参与热情,把知识普及有机地融入游戏,成为一个从内心深处掏出欢乐的娱乐主持高手。

再后来的《非常6+1》《梦想中国》,包括央视春晚,李咏在央视舞台基本上就是把欢乐进行到底。李白是人生得意须尽欢,李咏则是工作使命常送乐。

生产娱乐类节目,要不低俗或者恶俗,曾经很难。即使是过去的春晚小品节目,也常见笑星们拿残疾人开刀取乐,引发质疑声四起。李咏能守住娱乐底线,频频口出让人开怀而非让人生疑的笑点,跟他的个人修为有关。“我就是央视的娱乐底线。”就连他自己说出这句话的表情,看似笑中带笑,实则行事准则。

请握紧话筒,另一个世界也需要,您的爽朗笑声。

自然而然让人觉得好玩,轻轻松松令人走进欢乐,李咏这么做了,口碑如此载道。做主持人这一生,李咏知足常乐。

只是他前几年急流勇退,而回归校园,低调做一名大学教授,曾一度让人惋惜。“主持人的压力,很少有人理解。失眠是主持人的常见病。但是开机的一刹那还要保持状态,兴奋,快速反应,风趣幽默。永远记得你灿烂的笑容。走好,咏哥。”当我看到同为央视主持人的张泉灵发出这段文字,方才疏通李咏从央视荧屏“咏退”的无奈。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葬花吟》绝句。用花来形容李咏,当然不如给予春花般走红过的女子更为恰当。花开花谢皆自然物事,我也并不想说过多什么“英年早逝”的哀句。因为李咏早在九年之前出版的书中就留好了欢乐的遗言。

有人劝我给李咏写一首悼念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我更愿意借用白居易的这首《花非花》,转寄同感。李咏于凌晨5点20分去世,已是天明时分。以前每次看他主持的节目就是晚上,然后开怀入梦,醒来捉字记事。他留给我的欢乐,正是:夜半来,天明去。他的离世,也是一梦醒来好似朝云散尽没有觅处。

此刻,是纽约时间的凌晨3点,中国观众的悼词正在山一程水一程疾走,追忆他: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他最后惦记着让他生命常在的话筒,一定要递上去,说一句晚安。如果真有天堂,相信他依旧会拿起话筒,继续主持让人让神皆开心的节目。

咏哥,所有的话都在话筒里。谢谢您曾经带给人世的欢乐。请握紧话筒,另一个世界也需要,您的爽朗笑声。

(作者系诗人、作家、成都商报文体新闻部主任)

新闻推荐

成都商报专访安纳普尔那主教练黎兵 吃火锅庆祝冲甲 讲公平建立信任

“冲甲成功后,凌晨3点才睡”成都商报:冲甲变成现实之后有什么想法吗?你和教练组怎么庆祝的?黎兵:当时很高兴,感觉一年的付出也...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