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治堵 需要“绣花”功夫
□本报评论员 何晓蓉
电子屏显示的预计时间让拥堵情况了然于心,“直行待行区”让路口通行更顺畅,电子地图总能规划畅通的中小街道避堵,遇到违法造堵,手机上“蓉e行”就能举报……熟悉的画面,切身的感受,汇合为成都人对“道路没那么堵了”的强烈共鸣。
在全市汽车保有量达480万辆、在建地铁里程超过400公里的巨大压力下,成都交通拥堵指数同比下降9.15%。令人欣喜的“下降”,源自成都科学治堵的“绣花”功夫。
加快“东进”骨干路网建设,打通断头路,对传统堵点进行“短平快”工程改造,试点“社区共享停车”——从改善城市路网体系和创新城市停车设施供给的系列举措中,我们看到成都的交通建设正不断优化。
新增公交专用道,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慢行绿道成带成网,轨道交通加速成网,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从“轨道+公交+慢行+新能源”的出行结构变化中,我们感受到成都的交通承载能力和交通结构正不断优化。
道路交通事故在线快速处理,加速淘汰超标电动自行车,新增HOV(多成员车辆专用车道)——在道路通行效率的逐步提升中,我们看到成都交通治理和组织能力的不断提升。
科学治堵,是破解“大城市病”的重要内容,核心是要解决人与城市如何和谐相处,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用“绣花”功夫认真对待。如何通过信号灯的智能化配时打造更多“绿波带”,如何让绿色出行的政策激励有效管用,如何建立完善交通诚信体系……这些都需要在通观全局的视野下,一针一线,细织密缝,把一个又一个细节问题解决好,才能最终织就畅行成都的锦绣画卷。
新闻推荐
金沙遗址博物馆-琴台路-合江亭-安顺廊桥-九眼桥-四川大学-望江楼公园-东湖公园-天府国际金融中心-成都演艺中心-环球中心...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