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改革开放40年 成都商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 家庭文物大晒

成都商报 2018-10-25 01:37 大字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代表合影对85岁的邓胜芳来说,一切都恍如昨日

这张黑白长卷照片长130厘米,宽20厘米,拍摄的内容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后,部分参会代表在人民大会堂的集体合影

照片上,720余位代表按照所属部门有序地在领导人身后排成6排

邓胜芳站在第二排,虽然照片上看不见表情,但她仍然记得当时的心情,“激动、自豪”

如果有一条连接40年前的时光长廊,你是否想要回到这段奇幻的历史旅程中去走走看看?

改革开放以来的这40年,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长卷中最雄伟壮丽的篇章之一。

这条时光长廊,修筑起来的一砖一瓦,是我们过往40年里,家中的所有珍藏。

一张黑白长卷照

见证知识分子不再是“臭老九”

成都市民邓胜芳来说,四十年前,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是她生命中最荣耀的时刻。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邓胜芳作为西南物理技术研究所代表,出席了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盛会。会上,邓胜芳被表彰为全国科学先进工作者。

这段宝贵的经历伴随着一张黑白合影照,被邓胜芳珍藏起来,历经四次搬迁仍然完整保存。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取出这张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代表合影,一切都恍如昨日。

每次展开照片

都能迅速指出自己

85岁的邓胜芳,身体硬朗,思维敏捷。退休后她常常对儿孙谈起自身经历,最让她骄傲的,是全国科学大会代表合影。

这段光辉历程指的就是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邓胜芳作为与会代表,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在会后合影留念。

这张黑白长卷照片长130厘米,宽20厘米。照片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排就坐,720余位代表按照所属部门有序地在领导人身后排成6排。每次展开长卷照片,邓胜芳都能迅速准确地指出自己的位置,这个动作她向亲友同事重复了上百次。

被前排高个子遮了脸

后悔得捶胸顿足

照片上,邓胜芳站在第二排,被前排的高个子代表遮挡得只露出大半张脸,1米5的身高让排列整齐的队伍在她这儿突然凹下去一块。虽然照片上看不见表情,但她仍然记得当时自己的心情,“激动、自豪,拍照时摄影师的指示就像飘在天边的云彩,清晰又遥远。”一提到这个站位,邓胜芳就后悔得捶胸顿足。

按照她的回忆,照片拍摄于4月2日,而在前一天下午,各部门地区代表就接到了要与中央领导合影的通知。“当天晚上很多人激动得都没睡好觉,天没亮就爬起来,草草地吃完早饭,眼巴巴地等着来接的大巴车。”所有代表提前半小时按照所属系统排好队,翘首以盼中央领导的到来。等待的过程中,“除了负责人偶尔调整队列的指令,静悄悄的听不见其他声响”。

领导到场入座后,队列里骚动起来,“大家都想更靠近中间的几位领导,不是有意的,而是不自觉地向前挤。我本来应该站在邓小平左后侧,但是我又矮力气又小,一下子就被挤到多远的位置。镁光灯闪过一阵白烟,领导们先行离去。”遗憾之情就溢于言表。

外孙女曾好奇地问她,“没有像现在电视里那样握手告别吗?”她回答说,“在那个年代,没有。当时的场面严肃又庄重,一切遵循指令,整个合影过程基本都鸦雀无声。”每一位代表都拿到了一张合影。

“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邓胜芳拥有中专学历,作为西南物理技术研究所的专职支部书记,同时兼任研究室主任,知识分子在当时被认为是“臭老九”,“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让所有科研人员极为吃惊和震动,这是政治上的根本性转变。”

在那一年,社会上鄙视知识分子的风气得到了彻底扭转,“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从全国到各个省市,表彰了一大批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大量的科技成果。最轰动一时的是1978年1月,作家徐迟撰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让陈景润一下子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明星,由助理研究员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

各省、市、自治区都积极推选了大会代表和特邀代表,大力推荐先进典型和优秀科技成果。邓胜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先后参加了研究所、成都市、四川省的层层评选会议,历时半年,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成为国防科工委下属20研究院代表团的一员。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圆满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中国科技界未来的路线,对于随后的中国科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600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年纪最轻的只有22岁,80岁以上的有31人,年纪最大的90岁。在开幕式上,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著名论断,在神州大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邓胜芳还记得,自己当时坐在人民大会堂一楼11排1号位,听着那口熟悉的乡音,激动得热泪盈眶,“邓小平的讲话,把科学放在了重要地位,把知识分子纳入了国家的主人翁”。

合照影响一生

教育儿孙重科学

尽管有全国科学先进工作者的荣誉加身,但邓胜芳并不止步于此。

上世纪80年代,她以50岁高龄毅然下海,创办了成都首批电脑类公司——成都西物电脑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公司里,邓胜芳注重对年轻研发人员的培训,鼓励他们到沿海地区或是出国深造。如今他们大多事业有成,有的在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的跨行创业,身家千万。在美国硅谷一家研究所工作的廖向东每次回国都会登门拜访邓胜芳老人。

在家庭教育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被奉为圭臬。最直接的影响是,邓胜芳的女儿与幼子都选择了医学或数学作为大学志愿,并在选择人生伴侣时更加偏好科研人员。对第三代则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兴趣爱好、擅长学科,从而进一步影响择校、大学专业与工作。

在外孙女的记忆中,成都西南书城是她与哥哥姐姐的乐园,《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丛书是家里的儿童读物,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是每年暑假的保留节目。孩子们参观过西南物理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室,上手焊过电路板,家里显微镜、烧杯、试管一应俱全。求学期间,孙辈们的数学成绩也最受家长关注,高中分文理科时,一家人都更偏好理科。这一切,都与那张振奋人心的合照分不开。

成都商报记者 吴丹若

新闻推荐

相信只有努力,才能翱翔蓝天

“失败只是暂时的,就像黑夜一般,等到了白天,就去拼、去努力实现目标”,这是就职于国内某航空公司的空乘古乐欢的座右铭。从常...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