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祥:“破铜烂铁”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本报记者文莎
“大家喜欢把旧金属称为‘破铜烂铁’,但可不要小看它,这背后其实是金属冶炼技术与工艺的体现,也是文明发展程度的科技缩影。”10月23日下午,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讲座之一——“冶金技术与中华文明”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讲。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李延祥说,中国古代冶金史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掌握最高科技水平。
李延祥说,中国最早提出“冶金”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话——“女娲补天”。“女娲取巨鳌之背甲以为炉,斩神龟之四足以支天,借祝融之天火以焚煮,撷五彩之神石以熬煎”,描述的就是中国古代冶金的起源。
古代最早的冶金业有哪些特点?为此,李延祥选定了晋南、河西、辽西、长江中下游四个地区,对四个地区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矿冶遗址进行研究。他发现,这些青铜矿冶遗址具有共性,“通常存在采矿、冶炼遗址分离现象。采矿在山,冶炼近水,河流是运输的重要通道。采矿工具方面,这一时期,大多数采用的是石器。”由此可见,冶炼遗址都是古人精心选择的。
除了青铜冶炼,铁矿石的冶炼对中华文明的壮大意义重大。从战国到汉代,中原地区出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铁冶炼技术,建立了包括生铁韧化、固态脱碳、炒炼等技术在内的一整套技术体系。李延祥介绍,与传统的块炼铁技术相比,以生铁为基础的钢铁技术体系具有极高的生产效率,为战国至汉代中原农业、手工业、军事的铁器化提供了保障,是汉武帝时期开始反击匈奴、开疆扩土的最主要物质基础。
西汉军队之所以击败匈奴骑兵,一定程度上与汉朝以铁制武器对阵匈奴的青铜武器有关。装备了长钢剑和钢甲的汉朝兵,比主要使用青铜短剑的匈奴兵,在战斗力方面有巨大的优越性。
东汉于吉撰《太平经》卷七十二中有记载:“使工师击冶石,求其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邪耶。”这是汉代关于炒钢的间接描述。百炼钢是将炒钢原料反复加热锻打,使组织致密、夹杂物减少和细化,成为高质量的钢件。中国古代钢铁材料中,质量最高的产品“中国炒钢技术的发明比英国至少早1800多年,是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发展史中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李延祥说。
同时,汉朝先进的冶铁技术也传播到其他地区,这大大促进了当地的冶金技术发展。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当时大宛以西至安息诸国不知铸铁器,汉朝使节流亡的士卒教会他们铸作铁兵器。新疆洛浦县阿其克山和库车县阿艾山发现的冶铁遗址,出土有与中原形制相同的鼓风管和汉代陶罐,是汉代冶铁技术西传的考古实据。
新闻推荐
康永志(成都)上世纪70年代初,生活必需品匮乏,买东西要凭票或凭证。1973年9月,成都市公布一张72号购物票,可以买1尺“的...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