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者》雕像和成都饭店背后的故事
曾经矗立在水碾河十字路口的《建设者》雕像 冯 裔 摄
○龙德瑛
在水碾河的十字路中央,曾经有尊名为《建设者》的雕像,底部为一大银色金属圆环,环上立有一男一女两名工人。女工屈膝坐于环上,神情恬静,似为工间小憩。男工穿工作服,头上戴的电焊工帽意气风发地掀上去,昂首挺胸,张开着嘴,似在大声召唤着什么。每当人们从这里经过,都不禁要对这个雕塑行几秒钟的注目礼。别小看这个雕塑,它代表着成都现代的工业文明,代表着东郊的国防厂,代表着当时年轻人的就业梦想,艺术而又形象地体现了当时工人、尤其是国防大厂工人们优越的社会地位和发自内心的自豪。同时,它还是全国第一届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展的获奖作品。
《建设者》雕像比起红楼、瞭望塔,年代要晚整整一个时代,它建成于1985年。由于这座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塑像,背后是那个时代老成都最高档的饭店——成都饭店,外地人到了成都,这里是必去的景点,而当时的景点标准照便是在雕像底下,以成都饭店为背景拍张照。在很多老成都人,乃至四川人的老相册中,都能找到这样的照片。因此,在老成都人的口中,这座雕像还有一个更贴切的名字:工人阶级雕像。
当时,成都市的猪肉每斤0.77元,排骨0.35元;成都市属工厂一个二级工的月工资33元,东郊国防厂的二级工却是39元!仅此一点,就让当时的人们对进国防厂趋之若鹜了。然而,国防厂对于普通市民阶层的子弟来说,注定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以从沈阳迁过来的420厂为例,职工除随厂整体内迁而来的之外,技术人员都是来自北航、南航、西安交大、上海交大等名校的高材生,厂里一般工人的构成,除了转业军人,大量的工人毕业于成都航校、南昌航校、株洲航校。1970年代初期,面向社会有了小范围的招工,但是那个推荐啊,政审啊,普通市民家庭能够进去的人,少之又少!进东郊国防厂,是无数知识青年和转业军人的梦想,是一种荣誉,进去了,就是一笔价值巨大的无形资产!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东郊的国防厂里,干部子弟(时称干子)一抓一大把。进国防厂,是干子们继参军之外的另一条就业捷径。如今,这座《建设者》雕像已经搬进了东郊工业博物馆。
新闻推荐
不到一平方米的搬运器搬得动一辆汽车 戴上特制眼镜就能在虚拟教室上课 黑科技告诉你 这都是真的
上个星期,忙碌了一周的你,是否趁着周末来到双创周成都主会场菁蓉汇好好逛上一番呢?成都晚报记者了解到,作为成都主会场重要活...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