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诗而生 浸润于诗的世界近七十年的诗坛大家吕进
从写诗的少年到思考诗歌本质的畅销诗评家,吕进的精彩故事,扫码上封面新闻看短视频。
吕进。
壹从写诗少年到畅销诗评家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成都一家餐馆吃饭的吕进,买单签名时被一个陌生小伙子认出来了:“请问您是不是写《新诗的创作与鉴赏》的吕进先生?”得到确认后,小伙子给吕进鞠一躬,自述是广东人,来成都开餐厅,曾读过《新诗的创作与鉴赏》。小伙子坚决给吕进这顿饭免单,“这让我再也不好意思去那家餐厅吃饭了。”
说到吕进与诗的缘分,要追溯到他的少年时代。在成都七中度过中学时代的吕进,已经很“有名”了。他的高中语文老师白敦仁到波兰讲学。回成都短暂休息,又将回波兰。吕进写了一首《送白老师回华沙》:在祖国/你是主人/又是客人/师生相见/是多么短/又多么永恒/再见吧,亲爱的同志和老师/你又要踏上遥远的异乡/去倾听维斯杜拉壮丽的歌声/遗憾自己没有翅膀/不能在天海里划着/为你送行/我将我这颗爱心/付与一弯明月/送老师到密兹凯维奇的国境”。在校刊《年轻人》上发表后,被不少同学背诵、赞许。
和诗歌交往日久,吕进开始打量这位人生道路的同行者。诗究竟是什么?要说什么不是诗很容易,但是要正面说清诗的美学本质却“难于上青天”。诗是散文遗漏的感觉,诗是散文的高潮和灵魂,诗是心灵的音乐。但是,诗究竟是什么呢。再如,诗是怎么生成的?一首诗是怎么从无到有的,灵感怎么来寻诗人,诗人又怎么寻思,诗思又怎么寻言。诗的鉴赏过程和散文的鉴赏过程的区别何在?吕进觉得自己进入一个奇妙的理论世界。贰从“新诗的创作与鉴赏” 到《中国现代诗学》的大成
上世纪80年代初是美学的热潮期。诗的本质问题,依然不断吸引着吕进不断琢磨、思考。他找来田汉、宗白华的《白话诗研究集》,闻一多与粱实秋的《(冬夜)、(草儿)评论集》、汪静之的《诗歌原理》、草川未雨的《中国新诗的昨日今日和明日》,当时所有能找到的新诗论著,几乎都被他读遍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丁福保辑《清诗话》、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也是思想深刻。而想要更深入,他又去读黑格尔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丹纳的《艺术哲学》和《歌德谈话录》等。读完这些书,他做了好几抽屉的摘录卡片和好多本读书笔记。
对新诗的感受、认知更加清晰了。他开始动笔。边写,边思考。既苦,又乐。1982年,《新诗的创作与鉴赏》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这是吕进第一本诗歌专著。全书近30万字,分本质篇、创作篇和鉴赏篇。共用九章内容,阐述了什么是诗,诗的内容,诗的形式,社会主义新诗,诗的灵感,诗的构思,诗的修辞,诗的品种和诗的鉴赏。吕进对新诗的具体规律作较细的探讨,避免套用一般文学理论或古典诗论来研究新诗的弊病,文字流畅,思想活泼。
之后吕进陆续出版了《给新诗爱好者》《一得诗话》等,尤其是1991年《中国现代诗学》出版。如果说《新诗的创作与鉴赏》是吕进的成名作,那么,《中国现代诗学》就是他的代表作。和《新诗的创作与鉴赏》不同,这本书出现在新诗开始式微的时候,但还是印刷了两次,目前市面上已绝版。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实习生张耀尹
新闻推荐
前些日子,苏老师带领小记者团去游玩了成都拾野·自然博物馆,我们怀揣着喜悦的心情,有说有笑地踏上了去往博物馆的行程。车子...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