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诗人与外国诗人热情交流张新泉:希望他们感受成都最接地气的生活
本土诗人与外国诗人热情交流 诗人张新泉。
第二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正如火如荼进行着。来自国外的诗人们,正感受着成都的历史之厚、现代之美。作为巴蜀本地的诗人,对远道而来的诗人们,又有怎样的交流期待呢?听听张新泉、向以鲜、李海洲等参会诗人怎么说。
年近80岁的张新泉先生带着心爱的笛子来参加国际诗歌周活动。“语言停止的地方,音乐开始了。晚上写诗的时候,我可以在房间里吹吹笛子。诗歌与音乐也有着不解之缘。”张新泉说。提到语言,张新泉想起以前曾经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国访问,与国外诗人作家交流,苦于自己没有掌握一门外语,“想与外国诗人交流一些文学方面的问题,只能通过翻译,模模糊糊听个大概。这是我很大的遗憾。而且,很多外国诗歌,我没能力读原文。而诗歌是几乎不能翻译的。文学、诗歌跟语言的关系多亲密啊。语言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因而,他也提到,希望年轻的作家诗人们多多掌握外语,“能直接阅读原文是最好的。”这次来参加成都国际诗歌周,虽然语言上依然有障碍,但张新泉还是非常希望“有机会尽量与外国诗人深入交流。”
作为中国诗人,面对隔洋跨海远道而来的外国同行,想要具体交流什么呢?张新泉说,这次的国际诗歌盛会很难得,“如果我懂他们的语言,我想问他们对成都的想法、对成都的诗人了解多少,我想深入了解他们。我想确切地了解,他们写什么?最关心什么?他们是怎么写的?他们喜欢中国哪些诗人的作品?为什么会喜欢?读过成都诗人的作品吗?要知道,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文化、诗歌都不是孤立的。”
张新泉最愿意向国外同行介绍成都的什么呢?“希望外国诗人能在成都学学真正的慢生活。找个小巷子,喝喝盖碗茶、掏掏耳朵。感受一下成都最接地气的生活。我想,他们心里也会想,成都人是怎么生活的,成都的诗歌土壤是怎样的吧。”
来自重庆的诗人李海洲是法国文学的“粉丝”。在其少年时代,就深深爱上圣琼·佩斯的诗。“他于196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诗歌里面的那种优雅、力量,影响过太多的中国诗人,其中就有我。天才的兰波、写出《恶之花》的波德莱尔等法国作家,抒情性、浪漫主义色彩很浓,都给我非常丰盈的营养。”李海洲还特别喜欢罗曼·罗兰,“这是一个用音乐写小说的人,《约翰·克里斯朵夫》第一卷至少读了十遍。”此次国际诗歌周主题以巴黎、成都“双城记”为主题,李海洲认为,非常适合,“这两个城市有很多共性,浪漫、诗意、充满艺术气息和慵懒闲适生活格调。这次诗歌周活动,是中法文化交流的一次良机。
成都诗人向以鲜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说,“要说诗之国,这世上只有两个算得上:中国和法国。要说诗歌之都,这世上也只有两座城市:成都和巴黎。”二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中国百年新诗史,从一开始就深深打下法国诗歌的烙印,无论湖畔还是新月,无论象征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始终闪烁着法国诗歌的伟大身影。如果没有波德莱尔、没有马拉美、没有瓦雷里诗歌的照耀,中国新诗将失去很多灿烂的光泽。”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前些日子,苏老师带领小记者团去游玩了成都拾野·自然博物馆,我们怀揣着喜悦的心情,有说有笑地踏上了去往博物馆的行程。车子...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